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7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对联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语言艺术形式。而对联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映射着两种迥异的文化。对联的特性决定了其翻译或是中华文化译介中最富挑战性、最难操持的技艺。因此,为达到译文最大限度地趋近于原文效果,译者可以大胆借鉴生态翻译学理论,基于"三维"转换,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保留对联的语义形式、文化意象、交际意图,以取得原文与译文的最佳等效。  相似文献   
12.
明清小说在设置人物或编织情节时,常常像作对联一样,"一联""一联"地让不同的叙事单元两两相对地组织起来。这种对联思维直观地体现在"回目对联""章回尾联"和"章回插联"等三种不同类型对联的安置和运用上,成为小说构思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但在设置人物、编织情节时,明清小说有时又脱略对联的外在形式,把不同的叙事单元像作对联一样两两相应地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13.
新文学受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影响很深,因而长期以来研究者习惯于从"西方"资源中探索新文学的文化渊源,而《楹联传统与中国新文学》则跳出这种研究模式的束缚,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发现了楹联与新文学之间的潜在关联:楹联传统不仅影响了新文学作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而且对新文学的主题意蕴阐释、艺术表达及叙述结构的建构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对于楹联文化的认识偏见,重构了楹联的文学史形象,拓展了对于新文学文化渊源的认识,对于今后的楹联与新文学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西南旅游地区在有清一代出现了三副长联,规模空前,情采流丽,在艺术构思上既代表了我国风光名胜楹联创作艺术的一种典范形态展拓河山风貌,透视历史变迁;又在抒情述志上各有千秋,个性鲜明.堪称中国楹联艺术宝库中的"古今三大长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新的理论视角 ,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对偶在律诗中的美学功能问题。认为对偶在律诗中对情感的表现具有稳定支撑和适度强化的作用 ,同时对于诗的空间呈现和境界营造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 ,对对偶造成的对称对比的美感和巧智的美感以及对偶在律诗中的位置安排问题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南宋四六文能够振兴于道学极盛之时,与博学宏词科的制度保障密切相关。严苛的纳卷和考试制度以及既稀且贵的宦途前程,不仅为词科应试者提出了异乎寻常的“博洽”要求,更激发了天下学人竞为“通儒”的渴望。词科考试排斥“以文体为对属”,不允许“出于准绳之外”。它所推重的“四六格”除体制与格式外,还有用事属对、协和声律的严格要求,若一字失律,便会遭到黜落。南宋硕学通儒多为词科出身,用功既深,其文章便自然呈现“以用事亲切为精妙,属对巧的为奇崛”的独特气质。要之,南宋四六组丽瑰美,格律精严,直可与六朝骈文相比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徽州古民居厅堂联语体风格的分析,对照纽马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原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翻译实践活动,采取以重音音韵形式进行音形的移植、以形象移植转换法达到译文意境的传神和以语义翻译、注释法传递文化内涵等翻译策略,力求从音、形、意三个方面再现徽州楹联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流坑古村有楹联近百副,文化底蕴深厚,时代特征明显,乡土气息浓郁,融人文、书法、艺术为一体。成为流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现择取部分古楹联,分为缅怀先辈崇贤敬师、仁义道德修身养性、励志功名光宗耀祖、喜庆吉祥祈福求安等四类,从人文意蕴、艺术魅力、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解读,以窥流坑古楹联之神韵。  相似文献   
19.
赵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云南白族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学者和诗词楹联家。其诗词创作在数量上直逼陆游 ,风格以“筋骨思理见胜” ,内容现实性强 ,感情真挚。其论诗诗 6 0首被称为缩略的云南诗史。其楹联创作分政论性、官箴性、闲适性 3类 5 0 0多副 ,也为世所重。  相似文献   
20.
坑梓客家黄氏围堡的祖传堂联,崇宗敬祖,追本溯源,往往寥寥数语,便高度概括了一部宗族发展史,极具文化象征意义。这些传统堂联传递出的人文信息,成为家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也成为深圳珍贵的地方人文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