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5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159篇
民族学   8篇
人口学   16篇
丛书文集   261篇
理论方法论   87篇
综合类   1893篇
社会学   114篇
统计学   99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探讨数学课堂教学互动式教学方法,阐述如何运用互动式教学,把数学课"讲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22.
李白对陈子昂非常敬佩,二人在诗歌创作、诗歌艺术主张等方面都有继承关系。李白以复古为革新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与陈子昂一脉相承。李白曾经认真模仿过陈子昂的诗歌,在具体的诗歌语言技巧和构思方面的学习则更多。  相似文献   
223.
年轻作家苏童的小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苏童生于江南古城苏州,有着孤独而寂寞的童年,对于祖辈生活过的扬中有着难以释怀的“故乡情结”,在体弱多病的日子里积聚了敏锐的观察力,同时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感受力,这一切都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其形成“说故事”的创作风格,并以多种方式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他的童年经验对其“红粉系列”、“枫杨树系列”、“香椿树街系列”以及“宫廷系列”等四类小说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24.
想象与夸张修辞文本的建构和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想象是人们在头脑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分为创造性想象和再造性想象,它们是建构和接受夸张修辞文本的心理基础。探讨创造性想象的本质和特点,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夸张修辞文本的生成缘由;研究再造性想象的本质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夸张修辞文本的接受规律。  相似文献   
225.
高校的"两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有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进行"两课"的教学改革,实现两课教学内容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226.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技术创新能力在产业区域竞争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章从技术创新队伍、技术创新经费投入、技术创新成果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四个方面的指标对广东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价,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广东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27.
本文评价了斯蒂芬·茨威格作品的艺术风格 ,着重评价了他的作品《看不见的珍藏》的艺术魅力 ,揭示了小说最惊心动魄的一页 ,那些精心古画珍藏确实看不见了 ,在他的家中消失了 ,但对于赫尔瓦特来说却是“看得见的” ,因为 ,这些古画早已牢牢地珍藏在他“心中”  相似文献   
228.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宣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应急指挥管理水平,因此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宣传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今后改进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的一些建议以及在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229.
民间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化石,是现代文化创造的源泉。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越加重视,创造与提升民间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竹马灯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地方文化资源,对其保存与发展是我国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创意经济时代创意产业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230.
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大多恪守"小道可观"的"史补"观念,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劝善惩恶"的"实录"窠臼。这种先入为主的道德评价致使叙事成为了一种图解,如武则天的形象就徒然成为一种符号。不仅仅历史题材,包括其他题材的小说都这样附庸于史书传统,把自己的价值定位在"一言可采"的道德选择,很少具有自觉的本体意识。只有少数杰作能够对世事人生作复杂的观照,主张虚构的"事体情理",走向观念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