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6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85篇
民族学   51篇
人口学   15篇
丛书文集   111篇
理论方法论   98篇
综合类   693篇
社会学   286篇
统计学   6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前西方世界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在现代社会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陷入低潮时,他们以独有的角度重新审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这种批判既包含合理成分,又兼有许多谬误,有些甚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否定。从现实的情况看,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它不是僵死的教条,它对当代西方社会的认识依然是深刻和正确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批判精神相对稀薄的国家,要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批判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而西方马克思主义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种精神工具和灵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2.
对"农民工"称谓演变的微观话语分析发现,农民工政策话语在建构社会的同时,也受制于社会结构.我国政府处理农民工事务的行动逻辑正逐步从"服务于经济发展"转向"关注社会民生".政策变迁映射和推动了社会变迁,我国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在经历"严苛管制"自由流动"历程后,正朝着渐进式市民化方向发展.研究还发现,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微观话语解构是政策分析的有效切入点,有助于唤起更深刻理性的政策协商,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93.
社会研究方法论比较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里,实证主义方法论与人文主义方法论的争论旷日持久.批判理论和诠释理论在反对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发展自己的方法论思想过程中独树一帜,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方法论不存在着隐患.M@韦伯虽然竭力倡导理解社会学,但是他对社会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同样予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4.
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述评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西方区域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得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而总的来说 ,我国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还相对薄弱 ,对西方的研究还缺乏相应的梳理与跟踪。因此 ,有必要对西方近十几年来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总结与评述。  相似文献   
95.
当均匀平面声波入射在液—固介质分界面上产生非均匀平面波时,场中质点将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作椭圆振动。计算表明:对于场中固体界面上的质点,当入射角比纵波临界角小得多时,其椭圆度近似为1,质点基本上作直线振动;当入射角比横波临界角大得多时,纵波场中质点运动的椭圆度接近于0,质点运动轨迹近于圆,而横波场中质点运动的椭圆度最小;当入射角在纵波临界角或横波临界角附近时,质点运动的椭圆度有较大的变化。文中指出固体粘滞系数对场中质点运动椭圆度的影响不大,且仅仅表现在临界角附近。在瑞利角入射下,界面法线方向上的固体质点,其运动的椭圆度呈周期性变化,当深度为瑞利波半波长整数倍时,椭圆度为1;当深度为瑞利波半波长的奇数倍时,椭圆度最小  相似文献   
96.
20世纪后期,北美教育领域出现了强调思维能力和气质,克服低层次、复制性学习弊端的“批判性思维运动”。几乎同时,一股逻辑学的“新浪潮”———“非形式逻辑运动”在高校兴起,结果使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气质的培养成为高校非形式逻辑教育的目标,而非形式逻辑教学成为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气质培养的主要途径。二者的互动,给高校逻辑教学带来新气象。  相似文献   
97.
An increasing challenge for teaching methods cours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is the ‘critical turn’, which has encouraged some students to adopt an anti-empirical orientation. We present a case study of a compulsory undergraduate methods course in a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 strongly influenced by post-structuralist philosophies. The first author redesigned the course to implement four constructivist pedagogical principles: (1) develop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pre-existing perceptions of 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2) encourage students to see methodology as an inevitably contested field; (3) provide space for students to choose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that best aligns with their personal stance on knowledge; and (4) encourage students to view research as an ongoing ‘conversation’. We critically reflec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constructivist pedagogical strategies and argue they improve students’ critical engagement with course material, increase linkages between methods teaching and other disciplinary subject matter, and accommodate diverse student perspectives and needs.  相似文献   
98.
多数人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年龄小的人比年龄大的人学得好;儿童比成年人学得好。通过对大量的有关年龄因素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SLA)的资料的辩证分析,肯定了在自然条件下,就语音和语法方面而言,年龄越小,学得越好,但年龄大的人在读写方面的优势以及成年人比儿童能够更快地习得第二语言语法的事实证明了: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年龄小的人并非总是比年龄大的人学得好,从而论证了"年龄小优势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99.
扬雄的文学批评具有独特的体系,它建立在易学之上而又有所发展。扬雄《太玄》与《周易》有联系,亦有区别。《周易》主张二要素论,《太玄》主张三要素论。《太玄》的三要素即天地人三要素,乃阴阳二要素加上作为批评主体的人。扬雄突出了人在文学批评中的主体作用,并用它建构了一套完整的文学批评的模式,这是扬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突出贡献,而且在这一点上西方各国的文学批评家尚无人能与扬雄相比。扬雄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都秉持发展的前进的立场,此可以概括为发展的批评观。扬雄的文学创作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供尝试的批评范式:尽可能多地涉道。在《太玄》中,扬雄还建构了四组对偶范畴。  相似文献   
100.
Suburbs across the US are experiencing dramatic demographic shifts, ye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available on how suburban school districts are dealing with these changes. In this article, we examine the discourses surrounding race and demographic change in three suburban school districts that have been undergoing rapid demographic changes and which contain demographically distinct areas within their district boundaries. Utilizing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approach, we analyze how the policy context (federal and state) frames actors’ discourses and understandings of race,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affecting school policy. We illustrate how the discourse, in turn, is related to the actions (or inactions) taken by district and school leaders to respond to demographic change. We conclude the article by discussing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potential challenges districts may face in the future if efforts to purposively address racial changes continue to be avoi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