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17篇
综合类   103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对外汉语教学是异质文化交流的形式与途径之一,其间存在着干扰留学生学习目的语的文化休克。观念习俗的差异、人文环境的生疏、意识形态的偏见等因素则是产生文化休克的原因与妨碍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障碍。抓住可见可感的文化元素,对照其不同的文化指意,相互对接;调整教学内容,加大文化比较的信息量,走出教室,在丰富多彩的实践环节开展跨文化训练,是强化跨文化意识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62.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且导致了跨文化管理的必然性。对此 ,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从而使我们有一个能够正确处理跨文化管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63.
当前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意识相对薄弱,从而影响了其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基于Thomas关于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理论,借助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率进行统计,发现跨文化语用失误主要表现为汉英词汇逐字翻译、英汉词义等同、套用母语表达结构三个方面,其产生原因主要是中西文化差异和传统英语教学以及母语负迁移对目的语产生负面影响等。因此,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培养与提高自己的跨文化语用意识,多了解西方的文化,并注重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时,英语教师也要创新教学方法,以降低或消除跨文化语用失误率。  相似文献   
64.
丝绸之路是丝绸、瓷器和玉石等货物的贸易之路,也是东西方宗教、思想与文化交流的枢纽。以当代英诗中的丝路形象为研究对象,以跨文化形象学为理论基础,以Nvivo11质性软件为具体工具,通过逐字逐行阅读当代涉及丝路元素的英诗文本,并对其编码赋值,结果发现:当代英诗中饱含着诸多的丝路形象,呈现出乌托邦化、意识形态化和褒贬并生的三大范式,其中乌托邦化丝路形象是当代英诗关于中国形象最为稳定的结构范式。作为英诗记忆符号的丝绸之路,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西渐与海外中国形象的提升具有镜像宝鉴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可以借由英诗客体输入的丝路形象,为丝绸之路的复兴和丝路文学的景观发掘提供软实力的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65.
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 ,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在使用语言的时候要考虑到文化因素。无论是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依赖使用语言人所具有的社会文化知识。缺乏这些知识 ,语言理解和使用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或出现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66.
外语教学和文化因素是密切相关的。语言绝不是一套符号系统,脱离了一定的社会文化体系,语言符号体系则无法被定位或使用。外语教学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有关的文化背景下,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个文化的语言。社会文化对语言影响的深远意义及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7.
贾颉 《现代交际》2010,(9):27-28
人是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社会使“交际”成为必需,因此作为人类,“不交际是不可能”的。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以整齐划一的文化定势为标准开展对两性语言特征的对比研究,力图找出并解决性别文化差异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误解和矛盾等难题。  相似文献   
6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语言中大量的时间隐喻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最好证明。汉语和英语孕育在大相径庭的文化背景下,但相似的时间概念隐喻反映出人类相同的认知方式。通过对张培基的英译本《匆匆》与汉语原作进行对比研究,得知汉语和英语使用者在思维方面存在跨文化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69.
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中国本土掀起了昆曲热潮,而且为昆曲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回顾20世纪以来《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历程,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的播扬可谓居功至伟。它将商业运作与社会运作相结合的战略、立足本土与辐射世界的双重定位、坚持传统与调和现代的审美准则,为当下中国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70.
体态语是人类交际中最常见的一种非语言交际手段。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体态语进行探讨,有助于人们减少或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体态语的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