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民族学 | 10篇 |
丛书文集 | 16篇 |
理论方法论 | 6篇 |
综合类 | 124篇 |
社会学 | 6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王蒙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2):5-9
《红楼梦》表现了时间的多重性,小说向读者展视了女娲纪元、石头纪元以及贾府纪元三重时间。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细腻地刻画了一些主要角色的性心理,其深刻之处可以与弗洛伊德的理论相媲美。《红楼梦》对人生提出的种种质疑与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想中透漏出的颓废气息不谋而合。《红楼梦》充满了各种文化符号,对这些符号的解读与重组不断提供着从新视角来理解《红楼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2.
王蕴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7-69
双墩文化符号和黄河上中游的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符号、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符号、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符号、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符号渊源各不相同,富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双墩符号的结体比以往各地出土所见到的史前刻画符号更为复杂多样,具备了构成文字的某些基本要素及其特征。就双墩符号的性质而言,它应该是一种地域性的具有表意功能的符号系统,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地域性的原始文字。 相似文献
53.
曹峻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5):45-49
长江三角洲从新石器时代末期良渚文化,经夏商湖熟、马桥文化,到两周吴越国家的形成,经历的是繁荣-衰弱-再繁荣的文明化进程。在此背景下,陶器刻划符号和文字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并表现出相应特点。新石器时代良渚刻符是长江三角洲史前符号发展阶段最进步的水平;此后马桥文化刻符却并非良渚刻符的后继,而与中原夏商文化有了初步联系;至两周时中原铭刻文字进入该地区,取代原有刻划符号而成为当地的先进认知系统。刻符与文字的这一发展历程,与其文明化的步伐相一致,是文明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4.
乔伊斯小说中的象征寓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伊斯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在他的作品里,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烘托小说的主题思想,使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成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缩影,使西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淋漓尽致地跃然纸上.他作品里的象征寓意主要是通过死亡象征、景物象征、动态象征、意念象征和修辞象征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55.
《紫色》象征意义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冬梅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1):116-120
《紫色》是一部优秀的黑人女权主义代表作。艾丽丝·沃克在这部小说中,从黑人女权主义文学的创作视角出发,充分描述了黑人女性深受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的政治状况及生活境遇,展现了其对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对完整自我及完美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本文试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角度出发,全面解读与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所包含的丰富意蕴,力求深入理解《紫色》这部长篇小说的主题与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6.
胡月宝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36-44
新加坡儿童在家中主要使用英语的华族学生已过半数,这意味着华语学习的起点逐渐转向第二语言.汉语拼音是新加坡儿童学习华语的起点,小一儿童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集中学习汉语拼音,希望以汉语拼音作为正音和阅读的辅助工具.在以英语为主导语言的双语学习中,英语必然对汉语拼音音节的听辨与拼写等有所干扰.儿童二语学习的偏误问题与成人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小一儿童在汉语拼音学习过程中的中介语偏误现象十分普遍,记音符号层面上的偏误问题比音系层面上的偏误更广泛、更显著. 相似文献
57.
张伟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22-25
在人类文明之初,原始的语言尚未成熟之前,符号在造型艺术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它以视觉形象承载着信息传递的职能进行文化沟通。在文字语言诞生以后,符号的语言作用逐渐被淡化,但已积淀在造型艺术的符号精神却长久地保存了下来。在现代设计领域中,人们依然热衷于造型符号的运用,甚至有人认为我们正生活在人类有史以来造型艺术符号语言最为发达的时代,造型艺术符号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形式语言。探讨现代造型艺术中的符号语言表达,提出符号语言在造型艺术中的概括性、象征性,以及符号对造型艺术中主体精神与物质世界的语言表达,旨在为造型艺术创作的符号语言表达提出方法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58.
黄南珊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5(1):93-98
祢衡因以才抗世辟邪、以狂卫道抗权而被害成为悲剧人物形象。祢衡故事经过千年流播而持为具有张力结构的“祢衡话语”,其以“才”、“狂”、“悲”为三个重要节点,在千年传响中蕴涵着历代士人的深切悲感之心和深沉不平之意。“击鼓骂曹”作为祢衡话语的关键词和建构肯綮,被铸成千古独绝的反抗强权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59.
《喧哗与骚动》中的象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琼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102-106
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代言人威廉·福克纳擅长在创作时广泛地运用象征手法以使作品超越具体的故事情节和时空的限制而上升到涵纳整个人类存在的高度。探讨了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的结构象征、人物象征和种种意象象征,分析小说中象征的广泛运用对于表现作品的基本题旨,提升作品内涵高度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弥沙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16-17
《紫色》是一部杰出的黑人女权主义代表作。艾丽丝·沃克在这部小说中,从黑人女权主义文学的创作视角出发,充分描述了黑人女性深受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的政治状况及生活遭遇,展现了其对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对完整自我及完美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从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出发,全面解析《紫色》的丰富意蕴,力求深入理解这部长篇小说的主题与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