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415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01.
国防企业军民结合策略的模糊综合评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国防企业军民结合策略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价,对国防企业内部军民部门之间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在借鉴国外一些国家国防企业军民结合策略的基础上,结合国防企业自身的特征,分析了我国国防企业军民结合的现状,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国防企业结构。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三种类型的国防企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综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有效实现军民结合策略的国防企业结构,从而为国防企业实现军民结合策略提供了评价标准和决策依据。针对影响未来军民结合发展的障碍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并提出促进国防企业军民结合策略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2.
晚清海防战略嬗变是近代古今中西之争的产物。从中西之争看,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在师夷之“技”“学”“道”的过程中,海防战略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塞防与海防并重”“以精炼海军为第一要务”“海权论指引下重建海军”的嬗变历程。从古今之争看,与“师夷”相伴的是对中国传统价值系统的维护,既有改良派、洋务派及维新派在“器变道不变”“中体西用”“道器兼备”及“由器进道”的思维框架中吸纳西学以维护传统,也有顽固派通过抵制西学以维护传统。古今中西之争既促进了海防战略嬗变又制约其西化的彻底性,进而对晚清海防成败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3.
明初洪武时期的海防与防御倭寇、海盗侵扰密不可分。明初洪武时期,山东是遭受倭寇侵害较为严重的地区。明太祖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山东海防:一是与日本进行外交交涉,但以失败告终;二是厉行“海禁”政策,虽对防御倭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负面影响更是深远;三是加强海防建设,包括建设水军、设置沿海卫所、建立海防工事等,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明太祖励精图治,洪武时期的山东海防部署日臻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卫所为中心、水陆配合的海防体系。但是,透析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明初洪武时期的海防政策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已呈现出日趋消极保守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4.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Eastern Europe are fundamentally intertwined with the thawing of the Cold War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Paradoxically, the arms race between the superpowers continu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aradox by first considering the conventional explanations for improved relations and demonstrating their inadequacies, then turning to the structural factors that appear to help explain the changed relations, and finally examining some of the social forces that cause the arms race to continue despite the thawing of the Cold War. Structural factors cited here as having contributed to the improved relations include: chang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a civil society in the Eastern bloc,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initiatives, and cultural changes. Despite these changes, the arms race continues due to the stability of strategic policy and the way it is made, military-industrial institutional operation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ests, and government operations. In each of these areas, much sociological research is needed to help guide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away from continuing the arms race.  相似文献   
105.
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石和关键环节,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积极参与。基于军民融合的视角,成立区域性学校国防教育协会,通过整合本区域中具有良好社会责任且热心、热爱国防公益事业的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国防教育;遴选教育投资公司或者素质拓展公司,积极鼓励、引导其成为国防公益企业组织参与学校国防教育;动员和组织有关社会力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组织编组单位参与学校国防教育;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将国防教育内容融入具体专业课程教育之中,形成全课程、多领域的协同育人机制;发挥新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推动学校国防教育创新等,这些都是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国防教育的路径选择。要按照管理严格、开放有序、可控可用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国防教育。  相似文献   
106.
研究国防R&D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经济理论需要结合技术演化理论,明晰国防部门在技术演化进程中的作用特点。技术发展史分析表明,历史上引致重大技术变革的通用目的技术(GPT)的发明,通常源自国防部门的研发努力,而随着技术演化进程由起步期逐渐迈入成熟期,国防和民用部门中同一GPT的技术轨道将由于部门间技术需求的差异而呈现出先趋同后分化的特征。据此,在GPT增长框架中正式建模分析国防R&D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及主要机制,并通过数值模拟证明,"军民并举"的国家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在长期中能够实现最优的经济增长绩效。在中国逐步接近国际技术前沿的背景下,继续加大国防研发支出,完善军民科技融合体制机制,将成为中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7.
国防工业作为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性强,对上下游工业部门的发展影响很大.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防工业通过技术引进奠定基础并初具规模,并通过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推动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形成,大大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在国防工业发展过程中,20世纪50年代后期国防工业生产民品——“军转民”的初步尝试值得总结和反思,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只有实现良性互动,建构军民结合乃至军民融合的制度创新,才能促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8.
民事诉讼中恶意抗辩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对明知是真实的证据加以否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不但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原则,而且影响了法律追求的公平、公正和效率。应从行为的主体上、主观上和发生的时间上对此加以界定;然后通过合理分担证明责任,根据现有法律加以制裁等方式来规制这种行为。  相似文献   
109.
房地产企业按规定修建的人防设施其产权界定较为模糊,使得其成本扣除也不明确。在土地增值税清算过程中,由于上位法规定的笼统,使得各个地方出台的政策也不尽相同,其成本是否可以扣除急需一个明确规定,以保证清算能够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0.
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的叙事结构简明清晰:汪母一守(儿子)一放(媳妇),汪文宣两守(母亲与妻子),曾树生一守(陈主任)一放(丈夫)。汪母守住儿子,儿子守住妻子,妻子守住陈主任,彼此关联,相依为命;母亲抛弃媳妇,媳妇抛弃丈夫,彼此分崩离析,或死或生,或离或逃。对习俗观念的怀疑扣批判,渴望从超越常规中寻求到自由。这种深层的文化意义源自《寒夜》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向度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