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1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篇 |
民族学 | 15篇 |
人才学 | 1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109篇 |
理论方法论 | 25篇 |
综合类 | 945篇 |
社会学 | 3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52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60篇 |
2011年 | 102篇 |
2010年 | 67篇 |
2009年 | 84篇 |
2008年 | 87篇 |
2007年 | 101篇 |
2006年 | 107篇 |
2005年 | 87篇 |
2004年 | 72篇 |
2003年 | 62篇 |
2002年 | 54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34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李思民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83-87
方言,地域文化最直接、最现实的表现.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北次方言区"晋语区"的府谷方言,既保留着典雅的历史文化,又透视出古朴的民俗文化,还蕴含着特异的民族文化,本文是从文化角度解读府谷方言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122.
王锡丽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7-90
入声的研究过去基本上着眼于音系内部以语音条件为转移去考察其消变的规律,文章着眼于入声的文白读和入转舒在老中青三代的演变过程,从六个方面论证邯郸方言的入转舒属于叠置式音变。 相似文献
123.
山西方言与文化综合研究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汉语方言的研究在以前的基础上走向了深化,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现代汉语方言的研究和现代流语通语的研究一样,大多是在西方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进行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描写和切分,不太注意方言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研究。大体上说,人类语言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一种方言与其赖以生存的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但是,这种“非常密切”,到底密切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成果来揭示。 相似文献
124.
普通话水平测试新旧大纲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新旧大纲进行对比分析,我们认为,与旧大纲相比,新大纲不仅修改了一些不太恰当的表述、取消了一些特殊的规定、弥补了一些忽略的问题,而且在分值的细化、时间的处理及部分内容的调整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因而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5.
谈广东报纸中粤方言词语使用的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敏洁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6):76-77
广州地区的报纸新闻中经常出现粤方言词语,对于这些词语我们一方面应按照国家的语言政策,遵循一定的尺度加以规范;另一方面,针对媒体的特点也要适当地允许地方特色语言的存在,但是特色语言的应用应注意"不造成阅读障碍"。 相似文献
126.
127.
128.
黄明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4,14(4):101-104
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的立台之本是对台宣传,它是政治宣传的产物.频道应该在保障政治信息传递的同时,塑造自身独立的媒体意识和发展战略.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传统媒体社会化成为一种趋势,参与和对话成为新的生命线.频道应该通过参与和对话来消解“文化统战”刘板印象;通过扩大参与,整合大闽南(闽、台、东南亚)地区的闽南文化资源;通过跨媒介整合,将自身推向社会化;并从社会化走向公共化,探索建立公共电视模式. 相似文献
129.
王雷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2):118-120
本着据义定字,据音定词的原则,可以考释出能够代表陕北方言语词的若干本字。由于时、地的不同,这些本字的读音与陕北方言语词的实际读音并不都是完全一致。只要语义一致,语音符合音变规律的,即可定为本字。 相似文献
130.
论双声符字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玉英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19-124
双声符字是指由音同或音近的两个声符构成的字,包括两个部件都只表音而不表义的纯双声符字和一个或两个部件都兼义的双声符字。其逐渐增多是汉字音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双声符字的来源主要有:"造字之初就是双声符字"、"在只表读音的假借字上累加声符而成"、"在表意初文上再添加声符,原来的表意初文也表音"、"在造字时有意选用一个构件即充当意符又作声符"、"两个音义均相同或相近的构件组成一个双声符字"、"由于语音的变化而形成的双声符字"、"方言字"、"讹变、饰笔、类化等原因形成的双声符字"等八种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