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8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7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4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320篇
理论方法论   76篇
综合类   1669篇
社会学   5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随着应用平台的不断完善和用户习惯的逐渐养成,竖屏短视频俨然成为身体视觉形象荷载和身体审美的绝佳场域,用户也在表演与欣赏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表达,获得价值认同。不仅如此,竖屏短视频还利用单手竖持、影像竖制及大数据反馈实现身体在场和人机交互的升级,进一步收割用户注意力并成为新一轮互联网商业模式演进新入口。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改变用户消费观念和方式的同时,竖屏短视频也被消费主义裹挟,一度陷入媒介伦理失范、传播生态失衡的发展阵痛之中。  相似文献   
42.
江南水乡与岭南水乡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共同点,但两水乡景观的美学意蕴却呈现相异的风格,前者体现出诗意的审美理想,后者却表现为寻常人家的随意、舒适;两个水乡景致在审美动因与审美张力上也各有千秋,引发旅游者不同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43.
随着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被广泛应用,这对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从改善阅读环境、改进服务方法、提高从业者素质和技能三个方面对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4.
“第三极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电影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三极文化理论对中国电影美学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在第三极理论的视野下,对中国电影的美学渊源、美学精神、美学内涵进行重新观照,有助于解释或解答许多困惑性的问题,尤其对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45.
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作为乡土文学流派的源头,对乡土文学的发展、流变具有重要的启悟意义。对此一时期的乡土文学研究,概念研究、思想主题研究以及艺术美学研究是研究的中心和重点,对后起的乡土文学创作和评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一书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人与物,但在纷繁复杂的意象中,"震惊"一以贯之,成为探寻问题的一个起点和动因。文章从"震惊"的心理溯源开始来梳理本雅明的美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以期从这一特定角度对本雅明的现代性思想有一个较为明晰的理解。心理层面,人们以牺牲事物的完整性和鲜活性为代价,发展出一套针对"震惊"的戒备机制。美学领域,"震惊"剥夺了传统艺术的"光晕",而波德莱尔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把"震惊"引入了抒情诗。"震惊"还引发了新的社会现象,这就是以游荡者为代表的人群,以及以摄影为代表的物象,人的异化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相似文献   
47.
对1~6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进行了回顾综述,对2005—2015年国内森林文化的研究进展作了分析和评介。这十年,是森林文化理论和实践不断创新的十年,是森林文化研究不断出成果的十年,是森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十年,是森林文化为现代林业注入新元素的十年,也是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的十年。森林文化的理念和价值,唤醒了全民的生态意识,陶冶了人们的精神情操,凝聚了一批有志于森林文化的研究者。森林文化以其鲜明的绿色、多元、循环、共生的生态理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领着时代的潮流,丰富和提升了现代林业的内涵,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同时对未来的森林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作了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48.
接受美学是一种强调读者地位与作用的美学理论,在解读与赏析文本中可以拓宽研究的视角,更深层面地挖掘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本文基于接受美学视域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李尔王》的叙事话语与文化内涵进行阐释,从作品情节、人物命运、叙事语言、叙事风格、意象、宗教色彩等方面力求突破文本限制与障碍,以期让独具魅力的经典作品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49.
评价理论中的态度、介入、级差系统与文本的文体风格、审美价值密切相关。因此,评价理论与翻译实践、翻译批评也存在紧密关联。诗歌英译的关键是将原文的“美”移植到译文。然而,因主体差异,译者与原作者往往对同样客体持有不同的评价态度。以《钗头凤》三个英译本为例,文章试图通过分析作者与译者审美及价值观的异同,探索衡量译文质量的有效标准,并以此探究评价意义承载的文化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0.
西利亚·撒克斯特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其作品以其所居住的海岛为背景,记录了她在岛上的生活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色。她在作品中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无尽热爱,这份热爱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田园牧歌式的自然景致,也延伸到了神秘而令人胆怯的荒野之中。本文结合当代环境美学家关于“非美自然”的论述,并参考康德对于纯粹审美判断的阐释,从“距离”与“道德”两个角度对西利亚作品中关于灾难性自然景观的言说进行审美意义上诠释。西利亚坚持以自然的名义欣赏自然,希望借助康德式的纯粹审美还原审美自然灾难的合理性。此外,她选择成为灾难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克服了“恐惧”对于审美自然灾难所产生的阻碍,证明了欣赏自然灾难的可行性。分析西利亚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审美思想,不仅是对自然文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对当代环境美学理论的一次反哺与验证。西利亚对自然灾难的审美言说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不仅为人类积极地理解自然灾难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也扩宽了“非美自然”的审美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