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0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141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740篇
社会学   1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片面地以阶级论待鲁迅,就会视鲁迅的观念为非"人性".实际上,鲁迅的作品是真实人性的张扬,真情实感的流露,具体人性的再现.鲁迅散文中也闪显着"人"和"人性化"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光辉,充分展示了自我的思想意识、心灵感悟,宣泄了内心的情感,充满着人性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2.
传统散文重在对客观世界的描摹和对读者的"教化".今天,人们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人们更渴与他人交流沟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散文倾诉功能鲜明地凸现出来.从倾诉的角度切入创作,可以使散文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等到充分的扩展,有助于散文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迈向更自由更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33.
以西藏题材人文纪录片1位人物形象,给观众全景式地再现了西藏人民生活的朴实、勇敢、纯粹、乐观、和谐。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所表达的是人性的美好。  相似文献   
134.
宋代的文学复古和儒学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都是以恢复和绍述儒家文化为明确的主题的。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宋代文人的理论和创作的实际情况尽管复杂,但从复古的方式上看,主要就是内容上对“道”的极端强调、语言形式上崇尚质朴平淡、体裁上重视散体文和古体诗等。  相似文献   
135.
梁实秋灵性笔调下的散文魅力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和"气度之美"。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是构成梁实秋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启了中国20世纪现代散文独特思维与内在情感的审美书写,其丰腴而优雅的文调始终灌注着一种健康人生的旷达馨宁和睿智俊逸的生命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梁实秋散文蕴含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的魅力,对于当下建构21世纪中国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136.
在唐宋古文理论中,文道观居于核心地位,对于道之含义的理解,一方面以儒家的圣人之道为基础,另一方面对儒、释、道各家的态度明显不同。两宋时,唐代文道观的基本思想显现出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回归,使唐宋古文运动成为一个整体并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但由于接受语境的变化,历经演进,原有的文道观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和转折。  相似文献   
137.
华彤庚 《云梦学刊》2011,32(1):107-110
李元洛的《元曲之旅》,将元曲通论与文化散文对接,以现实生活与元曲意境互参,语言鲜活泼辣,感情激越深挚,字里行间闪耀着历史辩证法和艺术辩证法的光芒,显示中国诗评的诗性传统并未断裂。  相似文献   
138.
汪中是清代中叶著名的学者和骈文作家 ,由于汪中游幕四方 ,“以笔札供菽水” ,一生坎坷 ,生活困顿 ,所以文集来不及整理 ,文稿散佚也正自不少 ,至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完善的《汪中集》。新近台湾文史哲出版社出版了《汪中集》 ,虽是目前比较完备的本子 ,但可供商榷的地方很多 ,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 ,并对《汪中集》的编撰提出自己的看法 ,同时对《汪中集》所未收诗文进行辑佚。  相似文献   
139.
纪录片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它"真实",而且可以融进编导的思考。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充分运用富有个性化的主体意识,能够更加充分地挖掘被拍摄对象自身的价值、内涵,使纪录片既真实又富有艺术感,从而进一步体现纪录片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0.
文章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从诺德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分析诗句和成语俗语的翻译特征.文献型翻译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 而工具型翻译以更易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方式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译文中两种方法综合体现、相得益彰,在确保译文与英语读者的认知理念不相冲突的同时,较为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