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0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141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740篇
社会学   1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81.
高萍 《唐都学刊》2009,25(3):17-20
被誉为辞宗、赋圣的司马相如与长安文化呈现双向互动性。一方面长安文化玉成了司马相如,使他从纵横之士转变为辞赋之士,创作意识发生了转变;同时使其赋作具有儒家一统、帝王独尊的思想主题;长安文化的审美观念也使其赋作展现出一种大汉气象和大美风范。另一方面司马相如推动了长安文化的发展,他从长安文化的接受者转为传播者,扩大了长安文化的影响;赋作的重一统天下、重宏博气象进一步丰富了长安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2.
沈辽散文内容丰富,主要反映在:知我知佛,崇仰佛门;佛忘我忘,修身持节;达观自然,超然物外;民生艰焉,为善殖福。从中既可以看出沈辽在思想上的复杂性,也可以看出他有一颗爱民之心。沈辽在政治上坎坷不平,一度被弹劾流放,颠沛流离中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形成了一种达观自然、超然物外的处世观,这也是整个宋代文人思想情感变迁的一个缩影。每到一处,沈辽都很关心民生,他的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令人景仰,这也是他诗文中光辉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3.
白话散文属于"语言型"文学,文辞品位和质量的提升,必须辅以"文字化"表达。也就是积极运用汉字特长,适当引入文言成分,适时营造整齐句法,调平仄协音韵,追求简洁、形美和声美,在口语自然和艺术美感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84.
Kristen Fuhs 《Cultural Studies》2014,28(5-6):781-808
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extend the work of law and film scholars, such as Carol Clover and Jennifer Mnookin, by looking at how juridically themed documentary films use the legal trial as both a platform and a structuring device to contest the evidentiary value of testimony, bear witness to the performance of law in our culture and engage in a social debate about flaws in contemporary jurisprudence. Because non-fiction film – with its presumed indexical relationship to reality and its attendant claims to authenticity – is often seen as having a privileged relationship to truth, the eth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stakes of these visual representations are heightened. Consequently, the expectations we bring to the juridical documentary (in terms of its truth-telling responsibilities) make it a particularly loaded space for analysing the eth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responsibilities of documentary representation as well as for revealing truths about the legal process and the ordering of a just society. Thinking through the ways in which contemporary trial documentaries differently approach the question of their subjects' guilt allows us to reflect on how the juridical documentary refracts the legal trial's own truth claims. These documentary films demonstrate that, while the documentary and the legal trial might share an epistemological affinity based on shared principles of evidence, narrative and argument, the way in which the trial itself is thematized as both a discourse and a practical purveyor of justice in documentary influences how we come to understand the law in action.  相似文献   
185.
北大荒知青散文有四种主题走向:书写苦难而赞美苦难;回忆青春而讴歌青春;质疑“理想”狂热,批判残酷历史;反思知青自身的历史责任.大体说来,后两种主题较为深刻,而前两种主题虽然扭曲,也是部分知青真实心态的流露.  相似文献   
186.
推动艺术家不作不能的是一类强烈、高洁、深刻且有普遍意义的情感,即激情。从抒情作品看,属于艺术的激情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这与一个阶级、一个时代或人的一生往往经历四个阶段相对应。英雄激情孜孜于自我实现,爱恋激情要求融对象与自身为一体,感伤激情喟叹现实生活的缺陷,讽刺激情表现于对丑的憎恶和蔑视。四种激情的区分体现了情感的两极性互渗性特点。激情的研究对于当代文艺学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7.
昝风华 《东方论坛》2008,(3):40-44,53
在汉代散文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风俗文化为其提供了大量新鲜丰富的养料。汉代风俗文化对于本时期散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风俗文化对汉代散文内容的丰富和功能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风俗文化对汉代散文的写人、叙事、说理艺术及其艺术风格有重要影响;作为风俗文化之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对汉代散文的风格及语言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8.
祭文是对死去的亲人、相知或所崇敬之人的哀悼祭奠之词,离不开对死者生前音容笑貌和相亲、相处种种情景或感人事迹的回忆与述说。所以,出于真情的祭文,其动人情感,实不亚于为文造情的诗。不能套西方文学理论的框框,把一些优秀的散文作品排斥于文学范围之外,而只看作“应用文”。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讲“报本追远”,不忘先辈、死者所作的贡献。因此,哀祭类文字在中国产生较早,《周礼·春官·大祝》中说的“六辞”中即有“诔”,《昭明文选》中设“吊文”、“祭文”和“诔”、“哀”之体。《文心雕龙》也对“哀吊”、“诔碑”有专文加以论述。虽然其体式、名称有所演变,但均要求抒发真情,而反对“谀辞巧语,虚文蔓说”。祭文在今天仍是用得着的文体。古代的祭文,也可以使我们听到古人的心声,对我们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9.
陶渊明的散文以“自况”的方式对人生的体认,表现了自我内心安贫乐道以及面临贫困的躁动不安,从而演化为憧憬乘化应运或桃花源式的生活。在这样的过程中,他的散文重“适性”,情感的平和与涌动都是“适性”的自然结果,并因之形成自我散文雅、丽、淡的多元审美格局。但他散文最根本的审美品质是“真淳”,这与他在崇尚个性自由时受孔子安贫乐道和庄子顺应自然思想的深刻影响相关联。  相似文献   
190.
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作家钟怡雯一向被人视为“多面的夏娃”,她的散文山水兼得,情思双栖,其感受沟通着现实和神秘世界,其为人为文又从容出入于传统和现代之间。“带着自己的种子四处漂泊”的身份认同,对平等、感恩的“相处”哲学的深刻感悟,灵动的诗化语言和小说架构的叙述融合而成的艺术世界,都使钟怡雯的散文足以代表华人新生代的创作追求。而她的创作也再一次提醒人们,文学史不能再用原先的眼光来看待新生代,不能再用原有的格局接纳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