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0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141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740篇
社会学   1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周作人散文是他一生中留下的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这成就的精髓在于形成了悠游闲适、平和冲淡的文风。试究其文风的形成,不可否认有着传统的印记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多的受到了追求以“生活的艺术”为中心的闲适生活态度的影响。因此在散文意象的选择上,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其独特的韵味及审美追求。结合作品中意象的具体分析,对周作人散文创作做一个简要的解读。  相似文献   
232.
"纪实"对于中国警察影像具有特殊的意义.1994年以<九·一八大案纪实>和<西部警察>为标志,中国警察影像的纪实美学完满形成并达到高点.2005年,以电影和电视剧<任长霞>为标志,警察影像的纪实风格因典型宣传再次得以强调和张扬.中国警察影像的"纪实"美学主要表现为真实性与新闻性的结合、行业性与普泛性的结合、平凡性与英雄性的结合、罪与罚的敞开性与遮蔽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233.
在散文翻译的过程中,为译出原文韵味,风格的重要性不亚于内容。从风格翻译的角度出发,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作品中两种语言的风格特征以及相应的翻译技巧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以期对今后散文的汉译英工作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34.
葛大德 《云梦学刊》2001,22(1):93-94
散文教学中辅以诗歌教学,可尝试去做到诗文兼顾,主次分明,设疑解惑,诗文互教.  相似文献   
235.
作为南朝骈文形式方面的一大重要特征,隶事与对偶、辞藻、声律、句式等共同成就了骈文的形式之美。南朝骈文隶事不仅数量多,而且方式也非常灵活。齐梁以前,隶事总数相对较少,技巧也较为粗浅。齐梁以后,隶事数量大增,技巧也由粗浅走向精湛。南朝骈文隶事既可充实文章内容,提高艺术表现力,又可装饰文章形式,增强审美性,在骈文追求形式美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南朝骈文隶事有其深层次的文化动因,除尊经崇古的心态使然外,还受重形式的文学审美取向与重博学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6.
李强 《兰州学刊》2008,(6):149-152
欧阳修创作于庆历年阃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一篇典范作品,当时就已经引起了人们欣赏和研究的热情。在宋元文人看来,《醉翁亭记》吸收了古代经典作品的创作经验,也受到中唐韩愈散文创作的影响,这两方面的认同也为《醉翁亭记》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自宋初到欧阳修的时代,散文作家们逐渐语助词在文章中的审美作用,他们的散文创作实践产生《醉翁亭记》的现实文学土壤。正是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欧阳修创作了这篇千古美文,并借此将北宋散文革新运动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37.
任蒙是中国当代文坛比较活跃的诗人和散文作家,近十年来,其文化散文具有较强的思想震撼力量。任蒙具有精神寻根意识,敢于直面现实,感受基层,超越局限,在把握审美对象时深谙唯物辩证法,能够从正反两面解剖所写的对象;其文化散文在把握整个历史运动的基础上超越了短视的"世论",穿透了"混乱"的历史表象,无论是对历史的批判,还是对现实的观照,都达到了深厚的人类悲悯情怀和强烈的批判意识的高度统一,在肯定人的价值的同时彰显了人的精神价值,是诗、史、思的结晶。  相似文献   
238.
While many conversation analysts and scholars in related fields have used video recordings to study interaction, this study is one of a small but growing number that investigates video recordings of the joint activities of media professionals working with, and on, video. It examines practices of media production that are, in their involvement with the visual and verbal qualities of video, both beyond talk and deeply shaped by talk. The article draws upon video recordings of the making of a feature‐length documentary. In particular, it analyses a complex course of action where an editing team are reviewing their interview of the subject of the documentary, their footage being intercut with existing reality TV footage of that same interviewee. The central contributions that the article makes are, firstly, to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mediatisation,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workplace concerns of the members of the editing team; secondly, showing how editing is accomplished, moment by moment, through the use of particular forms of embodied action; and, finally, how the media themselves feature in the ordering of action. While this is professional work, it sheds light on the video‐mediated practices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especially those found in social media where video makers carefully consider their editing of the perspective toward themselves and others.  相似文献   
239.
“原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一类“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形象。王鼎钧先生以其“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的丰富人生阅历和中西文化积淀,以及作家“返身观照”的职业性敏感深情,融注对宗教的体悟和研究,构筑了其散文中独树一帜的“原乡”形象,使这一形象成为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多种“原乡”形象的交叉和融汇,亦使其家园情怀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240.
沈辽散文内容丰富,主要反映在:知我知佛,崇仰佛门;佛忘我忘,修身持节;达观自然,超然物外;民生艰焉,为善殖福。从中既可以看出沈辽在思想上的复杂性,也可以看出他有一颗爱民之心。沈辽在政治上坎坷不平,一度被弹劾流放,颠沛流离中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形成了一种达观自然、超然物外的处世观,这也是整个宋代文人思想情感变迁的一个缩影。每到一处,沈辽都很关心民生,他的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令人景仰,这也是他诗文中光辉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