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63篇
社会学   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Single-issue protests and online mobilization have proliferated in the wake of social media. While significant ground has been covered regarding the changing possibilities for mobilization, the question of how specific circumstances condition the political impact of online mobilization and public protests has received much less attention. During the last couple of years, Greenlanders have increasingly employed Facebook to mobilize the populace and arrange public demonstrations with noteworthy results. Arguing that single-issue protest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issues they are concerned with, the paper explores how a single and potential trivial political issue – a new parliament building – developed from a prestige project supported by a nearly unanimous Parliament into a public-contested issue and a failed political project. The paper invokes Actor-Network Theory to account for the trajectory of the issue and how it was translated along the way as actors built and broke alliances. The concepts of mobilizing structures, opportunity structures and framing processes are employed to shed light on the conditions of possibilities for the emergence, development and impact of the protest against the parliament building.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s social media’s impact on the image of politically engaged Inuit and on the power relations between citizens and parliament in Greenland. This discussion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as Greenlanders are struggling with their colonial heritage while they are constructing Greenlandic democracy.  相似文献   
92.
为完善国防动员法律法规体系,迫切需要推进国民经济动员立法。推进国民经济动员立法的主要任务是:依法理顺国民经济动员指挥体制,依法明确地方政府部门的国民经济动员职能,依法明确国民经济动员主管机构,依法明确国民经济动员跨领域协调的手段,依法明确补偿责任和补偿办法。  相似文献   
93.
抗美援朝运动初期,北京市城区基层组织对群众进行了充分的动员,并利用各种方式引导市民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转化成积极支持政府号召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94.
论湖南近代反洋教社会动员的乡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曙光 《云梦学刊》2003,24(3):41-45
湖南近代连绵不断的反洋教斗争成为卫道救时的传统乡土社会动员的又一翼;盲目排外、护卫圣道、维护伦常、忠君救主、闭塞迷信、固守陋俗,以及在思想上以封建落后思想甚至迷信乩语来指导,使用原始落后的武器,以乌合之众采取大轰大嗡的打、砸、抢、烧、杀、谩骂和制造讹言等为主要斗争方式,都是反洋教的局限性;反洋教的社会动员被蒙上了一块乡土社会灰头土脸的色布。  相似文献   
95.
资源动员与网络中的民间救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友德  周松青 《社会》2007,27(3):70-70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和官方救助覆盖面较低的现状,决定了每天发生在普通民众身上的突发性灾难不易受到官方和社会的救助。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人们开始利用网络作为呼吁援助和组织救援的工具。本文借助西方资源动员理论,通过剖析一个网络救援案例,揭示了网络动员的结构和模式以及与传统救助动员相比的优势和缺陷。  相似文献   
96.
考察一些老党、大党在 2 0世纪最后几十年被历史所淘汰的根源 ,可以看出 :政治主体的历史选择时限由执政根基中起重要作用的经济因素所决定 ,除此之外 ,政党的内聚力和社会动员功能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7.
民国时期,国民党将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定为植树节,这是植树与纪念孙中山、宣传国民党意识形态相结合的产物,是仪式与实践共同构成的象征符号。设立植树节的目的就是通过植树仪式与植树实践,将孙中山精神与树木的生命特性相结合,并赋予植树活动继承、弘扬总理遗教的政治象征意义,让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对孙中山的集体记忆,接受国民党意识形态教化。国民党利用纪念日来塑造孙中山形象,使孙中山形象传入民间,体现出政治统治技术上娴熟、隐蔽的特征。植树节在推广孙中山崇拜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使植树造林成为全国性运动,而孙中山符号也在植树运动中得到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98.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战争对国民经济动员和动员信息化建设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文章论述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呈现的新特点,分析了动员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动员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99.
从国民经济动员系统柔性战略所涉及的柔性要素入手,分析了几个关键的柔性要素的特点及其与动员潜力的关系,并通过构建柔性要素间的基本关系实现对国民经济动员的柔性战略系统的集成。  相似文献   
100.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疫病防控工作开始走上国家化的道路,各级政府积极开展防治工作。传媒动员、参与动员等强有力的政治动员形式的运用,促成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并使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种疫病防控取得了巨大成就。疾病防控的国家化和制度化、宣传路径的多样化和运动形式的政治化以及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和广泛开展的群众运动是有效控制疫病流行的根本保证。即如王小军在其书中所揭示:政治决定着疫病防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