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5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41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117篇
丛书文集   200篇
理论方法论   136篇
综合类   871篇
社会学   244篇
统计学   7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规模扩张、层次提升以及法规政策调整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步入转型期的主要动力因素,民办高等教育在此期间必须协调好转型过程中的质与量、学校与政府以及公办与民办之间的矛盾关系,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治理范式为目标,加强市场调节机制,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通过转型来实现民办高等教育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52.
考察了二维XY模型的两种组态按Metropolis动力学随时间的演化,教育处得到了其在平方点阵上的动力学平均相距<D(t)>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该<D(t)>-t图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3.
汉诗英译中的意象转换从根本上而言就是如何正确处理翻译中原作的形式与内容. 笔者以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为依据,从舍形曲意,意象尽失;求形曲意,意象缺损;求形存意,意象完整等三方面分别对翁显良、许渊冲、丁衡祁等名家的汉诗英译作品加以比较,探讨汉诗英译中的意象转换问题, 以求原诗与译诗从形式到内容的最大近似.  相似文献   
154.
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雅 《云梦学刊》2003,24(3):61-66
文学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副产品,也是中国文学自身新旧嬗变的历史产物。梁启超关于文学革命的理论倡导与建构体现了20世纪新的文学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的萌芽,是中国文学审美理念更新的重要阶梯。  相似文献   
155.
农业结构转型的保障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世夫 《云梦学刊》2005,26(4):55-58
农业结构转型是在一系列保障条件下的产物。如果保障条件缺乏,结构转型就会受到影响。自1997年农业结构转型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来,从农民收入水平的变化趋势看,结构转型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性并不高。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因结构转型的保障机制残损而导致的结构转型资源供给不足。强化结构转型保障机制建设,增加资源供给是深化结构转型、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6.
经济转型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转型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高等教育体系及其政策环境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问题,其根源主要是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困难、法律法规制定以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滞后。就相应对策提出建议,将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适应加入WTO后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7.
对少数民族文化转型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玲 《学术探索》2004,3(6):118-121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卷入整个社会文化转型的洪流之中。由于少数民族文化中缺乏重视逻辑分析来观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因此 ,少数民族文化在转型过程中既要保持其鲜明的文化个性 ,又不能与世界文化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相去甚远 ,才能在文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8.
战国《诗》学传播中心的转移与汉四家《诗》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代四家诗在先秦的师承源流 ,除《毛诗》自谓传自子夏 ,并有谱系流传外 ,其余三家 ,史皆无载。三家不言师承 ,并非数典忘祖 ,实由战国《诗》学传播混乱、师承不明所致。研究者多从传播主体入手 ,设定其为封闭型传播渠道 ,希图理清三家在先秦的师承脉络 ,然终劳而少功 ,他们忽略了战国《诗》传播的全开放性与学术中心的地域性转移对《诗》学观念与流派形成的影响。战国学术中心有四次大转移 ,第一个学术中心形成于三晋之魏的西河 ,其学术以古史为根柢 ,以好古为特色。第二个学术中心转移于齐之稷下 ,其学术以杂学著称 ,而又侈谈阴阳五行。第三个学术中心转移于燕国 ,其特色由中和三晋之古学与齐之阴阳学说而成。第四个学术中心转移于楚之兰陵 ,实即鲁之次室 ,由荀子居兰陵而形成。其学杂帝王之术 ,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四次学术中心的大转移 ,也是《诗》学传播中心的四次大转移 ,直接影响了汉代四家《诗》学的形成 ,成为四家《诗》各自不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9.
辉煌的成就和切肤的创痛是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基于对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历程的反思,人类的惯性思维范式随着关于社会的科学知识的累积与更新发生了转变,人类开始重新思考自然客体的价值所在,日益关注自然客体生态价值的保护。应自然客体价值拓展而转型的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强调尊重自然生态规律,要求变革资源利用方式,扩大对自然资本的投资,并通过建立适当的利益引导机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0.
人口是建立社会与经济之间联系的中介变量,人口空间分布又是全球性问题。当代中国,移民作为城市化的结果,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在人口、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则是人口城乡和区域空间分布演变的主要内容。在时间层面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演化内生于人口数量和结构转变;在空间视阈下,人口地域分布适宜性包括城乡和区域两方面内容。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事实,发现时空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和实践指导价值。作为第一人口大国,谋求社会与经济稳定发展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之基础,中国人口与发展再次行至十字路口,人口研究不能刻舟求剑;其不仅是重大学术性命题,更是社会、经济性实践难题。研究分析需要立足中国实情,贯穿全文的逻辑主线是人口转变和空间分布,主题是人口、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是建构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