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7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The effect of one or more missing observations for response surface designs arranged in blocks are examin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 lts as applied to a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with orthogonal blocking, and an equirdial design with orthogonal blocking, are reported.  相似文献   
32.
关于灾荒史的研究是当今国内外学术界,特别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内蒙古地区灾荒史的研究只滞留和徘徊在资料汇编或散见于有关农业发展的论著当中,系统深入的研究尚付阙如。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以来内蒙古地区生态灾荒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做前期理论梳理和思路铺垫,旨在为后续的系统深入研究提供较为宏阔的灾荒背景并揭示其极为厚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3.
交通肇事罪在1997年修订的现行刑法中将其纳入"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然而该罪的"逃逸"和"逃逸致人死亡"语义甚为模糊没有具体化,这是一个立法的漏洞,直接导致了司法实践的处理困难和理论的重大争议。通过着重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进行建构性的分类,并且对其分类行为分别予以定性,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都应当定性为故意,一方面是基于对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基于对社会公平正义理念的追求和更为有利地保护公共安全和被害人的利益。只是在对逃逸行为的具体定性上又区分两种情形,在单纯的逃逸中,应当对行为人定交通肇事罪和间接故意杀人;在移动的逃逸中,应当对行为人定交通肇事罪和直接故意杀人。  相似文献   
34.
我国高等学校对学生违纪处分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没有专门的学生违纪处分主体、不告知学生应当享有的权利等,导致近几年来出现许多学生告学校的案例。采用分析的方法提出,为了减少纠纷的发生,应当完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对学生违纪处分的程序,比如建立事先通知程序、在审理程序中举行听证、规范送达和告知程序等。  相似文献   
35.
现代公共性理论、行政互动理论是构建集体土地及房屋征收协商沟通机制的法理基础。在现代行政法治根本要义的引领下,行政互动关系的三个基本要素是行政系统的开放性、公民参与和正当程序,这三个要素在集体土地及房屋征收补偿协商沟通机制中的交互作用将最终促成实现征收补偿的实质法治。其中,行政系统的开放性是该机制设计的基本前提,公民有效参与是该机制正当化与法治化的核心要素,正当法律程序是该机制运行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6.
弹劾制度是西方宪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弹劾制度的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人民主权理论、权力分立和制衡理论及正当程序理论三部分。揭示弹劾制度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弹劾制度的实质,科学地建构弹劾制度,从而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罢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7.
伴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提高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和遏制侦查阶段中出现的刑讯逼供现象已经成为法学界的争点。侦查机关必须改变把犯罪嫌疑人视为侦查客体与定罪在先的传统观念,立法机关应从无罪推定,程序主体和程序正义理论入手,彻底解决律师和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无法有效行使辩护权的尴尬困境,解决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得不到保护的局面。  相似文献   
38.
王念孙认为,《荀子》“脩道而不贰”中“倚”、“贰”二字分别由“循”和“贰”形近而误。但通过对典籍中“脩”和“循”的致误情况进行统计,考察典籍中与“脩道而不贰”语境相近的“贰”的含义,并结合出土文献以及前人的训释加以分析,我们认为“脩”与“贰”均不误,“脩”有“遵循”义,“贰”为“改变”义。  相似文献   
39.
刑事证明标准在诉讼中究竟能否解决实务中裁判的精确性问题,历来存在争议。标准实则具有两层含义,一为技术性指标;另一为抽象性目标。前者具有明确的可测量性,后者只具有引导和指向功能。司法裁判中的证明标准不可能具有刚性的测量功能,而只具有目标型性的导向功能。立法与司法应将目光从对裁判精确性的不确定追求转向对可控的公正程序与证据规则的合理关注和构建,从而确保判决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40.
笛卡尔把所有的事物都来怀疑一次,怀疑到只有“我在怀疑”这一当下最后的怀疑而不能怀疑为止,发现我在怀疑以我的存在为支撑点,由之而得出了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站在现象学的立场上来看“我思故我在”,由于笛卡尔自我的经验化、实体化,笛卡尔的“我思”还没有达及自我的意会之知,不具有自我明证性的“是者”,近代哲学确实性的支点动摇了。萨特以“反思前的我思”来置换笛卡尔的“我思”,就是认为“我思”不是原初意识,不是那道始源性的“光”,没有回到事实本身、回到人与世界的最初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