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342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Abstract

Benefits are the principal reason why an organization may seek to enact change through programmes and projects. The discipline of identification, definition, planning, tracking and realization of benefits is recognized to be instrumental in achieving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In this study, we describe the results of 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of public sector benefits management (BM) practices in Australia, Canada, the UK and the USA. It explores ‘BM practices in action’, considering to what extent ‘espoused’ or ‘mandated’ frameworks are actually practised and perceived by their users. Employ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data were analysed from 46 participants with experience in sponsoring, managing and/or reviewing government projects. The results expose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the adop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BM frameworks from inter and intragovernmental perspectives. We evidence a strong focus on benefits identification across the data set, specifically at the outset (the business case stage seeking project approval) and observe deterioration in focus as the project or programme progresses through the authorization (or assurance) approval gates towards close-out and operations. The results further emphasize the prominence of political interest, leadership buy-in, a benefits-driven culture and a transparent benefits reporting mechanism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BM frameworks.  相似文献   
222.
在国家目的论看来,由于国家的公共性在于其正义性、美德性,因而国家公共性的实现要依赖于国王,君主的个人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治理国家应以德政为主。在国家手段论看来,由于国家的公共性在于普遍而平等的约束性,因而国家公共性的实现要依赖于民主制,治理国家应以法治为主。然而,就当前来说,国家的公共性越来越受到了广大民众的质疑。人们对国家的公共性问题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就要求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必须关注和研究国家的公共性及其实现问题,以使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既有效率而又不失去其本真的公共性,进而促进人类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23.
宗教既是历史的存在,亦是现实的存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于中国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在宗教的社会功能和宗教政策的基础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稳定、和谐、发展和服务的价值。只有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以及和而不同等原则,使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朝着更加大众化、愈发科学化、越显时代化的方向发展,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224.
生态室内设计的提出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考虑,更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一种价值的选择。文章从生态室内设计的概念及特点出发,探讨了生态室内设计的价值取向,认为生态价值强调的是人的发展与自然平衡的有机统一,对环境的关注是生态室内设计存在的根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了实现生态室内设计价值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25.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的自由发展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科学发展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的能够完全自由的、积极主动的、自觉的发展,是人的自由权在人的发展上的体现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既是必然的,又是必要的。它的实现既依赖于社会所提供的基础和条件,也依赖于人自身自由发展的能力;既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26.
使股份制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资本论》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股份制,并由其"两权分离"的特征出发,指出它是一种区别于私有制资本主义的"新的生产方式",提示了利用股份制实现社会主义的思路;以当代中国股份制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不仅是对马恩股份制理论的继承发挥,而且也是对中国改革经验的总结和发展;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论断是对《资本论》第3卷有关思路的继承发挥,也是对传统公有制理论的突破,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找到了具体的途径。  相似文献   
227.
就毛泽东"让人民监督政府"思想与我国政治社团监督的逻辑关系而言,人民通过政治社团监督政府是毛泽东"让人民监督政府"思想的必然产物和重要实现途径.目前,我国政治社团对政府的监督存在内容泛化、形式虚化、力度不够、效能不高等问题,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政治社团监督,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228.
在借鉴前人在相关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语篇完成任务问卷调查方法为手段,运用描述性和推断性统计方法来探索威胁言语行为在美国大学生中的实现模式;调查和总结美国大学生在不同场景下实施威胁言语行为时所使用的策略;分析诸如社会距离、相对权力、性别以及社会场景等社会因素对威胁言语行为实现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9.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研究价值问题,就必须紧紧抓住这一范畴,探讨实践在价值生成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实践作为一种对象性、合目的性的活动,是价值要素得以生成的基础,是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同时,实践还是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源泉,在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中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价值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体现着主客体之间的统一和一致,是客体的结构和属性,通过人的实践创造活动,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30.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应是并列的两种分配方式,而应是分配原则与其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只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而实现形式问题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都可以表现为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为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将表现得更为普遍和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