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3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45篇
管理学   3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75篇
人口学   70篇
丛书文集   353篇
理论方法论   243篇
综合类   2136篇
社会学   655篇
统计学   3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441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272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35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官方邮局与民信局为争夺邮政市场,在资费与业务等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为适应形势变化,民信局开始利用新式交通工具发展业务。民信局虽然通过请愿、走私等形式规避官邮控制,但还是走向衰落。民信局与官方邮局的竞争促使官方邮局更趋商业化。民信局积极利用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而大清邮局则积极学习民信局优点,拓展业务范围。  相似文献   
72.
在从考古学角度对玛雅、复活节岛和良渚文明崩溃回顾的基础上,文章从"报酬递减"和"最省力"原理介绍了古代文明崩溃的机制,然后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趋势表示了忧虑.文章认为,今天的地球只不过是一个放大了的玛雅低地和复活节岛.历史教训告诉我们,环境恶化总是文明崩溃的一个前提.面对当代工业文明所面临的人口激增、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提倡"知足最好"而非"越多越好",避免重蹈古代文明崩溃的覆辙.  相似文献   
73.
作者最近整理一批尚未刊行的梁启超与台湾遗民林献堂以及相关人士的往来书札四十余封,通过细读全函,排比整合,编辑成书,不仅见证了梁、林两人的情谊,对于两岸文化文学的交流,尤其围绕梁氏访台的政治背景、交友来往等一系列疑问,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74.
清代前期商人之间的商业信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前期由于商品经济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商人之间形成了比较长的商业信用链条,从商品生产到流入市场,从高级市场到初级市场都不断有商业信用产生.就商人而言,贩运商与坐商之间、坐商与小商贩和摊贩之间都建立了信用关系.商业信用的建立,一方面加速了商品的流通量,盘活了整个商品流通的渠道;另一方面,商业信用的建立,解决了中小商人特别是小商贩资本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75.
美国国家认同由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ASP)文化和"美国信念"等观点构成,主要反映了WASP文化和欧洲移民的历史认知。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对美国国家认同构成了严峻挑战,在20世纪末的美国学术界引发了一场"文化冷战":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美国国家认同的核心是WASP文化,指责多元文化主义可能导致美国的分裂,而多元文化主义者更强调美国文化的多样性。受美国保守主义崛起和"9.11"事件的影响,多元文化主义转为低潮,但围绕美国国家认同的争论不会消失。从长远来看,"和而不同"的理念,即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对"美国信念"的共识,也许是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76.
77.
Poverty in early childhood is pervasive, affecting every aspect of children’s lives. Under current government policies child poverty in the UK is predicted to rise to 40 per cent by 2022. Dominant discourses of poverty have historically focussed on an over‐arching discourse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essentially relating to notions of deserving and underserving poor.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government policy continues to significantly impact on young children and families on low incomes in early childhood and how stigmatised discourses about welfare, work are pervasive. It is argued that discourses of redistribution and children’s rights deserve greater recognition if poverty is to be addressed.  相似文献   
78.
The paper provides a method for generating epoch estimates for time series survey data, allowing for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or even point estimates) according to user demand. The method uses a modified kriging estimator, which suppresses the contribution of sampling error variability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at custom epoch estimates have an interpolation property. For the veteran population variable of the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we utilize a simple Brownian Motion model of the population process and derive the modified kriging estimator for this case. The tuning parameters of this population model can be calibrated to the data via simple formulas. We illu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to the generation of point estimates of veteran population, an important objective for Veterans Affairs.  相似文献   
79.
This article presents 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status of literature as a commodity and writers as professional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se considerations are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Argentine writer Claudia Piñeiro’s Betibú (2011), which follows the story of an Argentine crime novel writer who becomes a ghostwriter after her latest novel receives harsh reviews for being considered commercial rather than literary. I argue that the novel in question points out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book industry on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literary writing, highlighting the need for literary criticism to look into everyday relations between readers, authors, and editors.  相似文献   
80.
李腾 《北方论丛》2016,(1):103-107
孟子云“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其中包含着“夭寿(生死)与命之间的关系”以及“修身立命”这两方面的问题。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在时间的视域下,将此在解读为“向死而在”,与言说“生生之大德”的儒者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命定的偶然性(个体的人必然有具体的实质限定)、必死性(有限个体必有其死)和使命义(人禀受善性而有道德使命)这三者构成了《孟子》中的“命”义。孟子反求诸己,追求人的本然善性和生之尊严;海德格尔则认为面对死亡的决断,是个体成为本真存在的关键,而儒者的生活方式可视作本真存在的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