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7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51篇
管理学   2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94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780篇
理论方法论   282篇
综合类   3408篇
社会学   179篇
统计学   2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336篇
  2011年   407篇
  2010年   334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294篇
  2007年   399篇
  2006年   420篇
  2005年   319篇
  2004年   281篇
  2003年   279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157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考述了大通境内的“明边墙就是明代修筑在青海的明长城”,并对其修筑和维修时间等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82.
与古代希腊、罗马及日耳曼不同,中国古代国家起源走的是一条构建和谐的道路,即没有打碎氏族制度,而是在普遍存在的氏族组织的基础上滥觞国家的萌芽,国家与氏族长期并存而使早期国家完善与发展。氏族制度的长期存在和发展,这一古代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结构是和谐构建之路的深厚社会基础。古代中国早期国家构建过程中,十分关注各个氏族、部落的情、义、利、患等问题。这种关注与社会实践成为构建和谐的基石,也是那个时代的领导者成功的标识。直到古代中国早期国家成熟时,还能够看到构建和谐理念的痕迹。  相似文献   
83.
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职位空缺是指在领导干部选任和调配过程中,由于诸多常规或非常规原因导致某一地区的党委或政府部门主要领导职位在较长时间内空缺,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地方党政工作的特殊现状,广泛存在于各级、各地党政部门。由于我国有关干部职位空缺的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尚不完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职位空缺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利于地方党政机关运行,存在腐败风险,触发舆论风险等。在充分认识空缺危害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造成职位空缺的干部调配因素、选任导向变革因素以及其他非常规因素等,从完善遴选机制、衔接制度、保障机制、舆论生态治理、干部教育等五个方面切实解决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职位空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4.
“虚构的悖论”是当代美学争论的焦点之一.为了解决审美经验中真实情感与艺术虚构之间的不协调性,一些美学家主张审美经验中的情感反应是假装的,另一些美学家则主张艺术虚构具有想象性的真实.本文试图用身心关系理论来解决“虚构的悖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艺术功能的猜想,即艺术的目的就是维持身心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85.
韩伟 《北方论丛》2020,(2):61-68
魏晋既是中国思想史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段,也是传统礼乐观念的重要调试期。玄学作为礼乐变革的背景,它很好地应对了轴心时代以来儒、道两家在言与意、有与无等问题上的分歧,并进行了哲学性弥合。玄学家对有的肯定,为儒家礼乐(广义)信仰的延续、礼乐(狭义)内涵的升华提供了空间。就前者而言,尽管何晏、王弼、郭象等人思想有所差异,但都表现出对礼乐形态的肯定;就后者而言,玄学家通过以自然内涵置换道德内涵的方式,赋予狭义礼乐新意,使其获得了本体论和价值论的合法性,并实现了与时代雅乐建设实践的互通。  相似文献   
86.
在晚清的思想和文学中,普遍认为奴隶是中国人的本性。对奴隶的认识和批判实质是对中国政治与社会关系的多重揭示,不仅把矛头指向了君主专制,也包含满族的统治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奴隶批判的目的是要国民从奴隶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它是民族国家想象的一个重要步骤。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无论亚洲和欧洲都经历了政治奴役的历史,启蒙主义和民族主义对"奴隶"的批判也具有历史的普遍性。因此,把"奴隶"当作是中国人的本性,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历史误解。  相似文献   
87.
在清末科举改革风潮中,身处士林官场的恽毓鼎对科举之变,初始时抱着是一种积极支持和参与的态度,而当改革进入了制度本身的颠覆时,出于对道统将绝的焦虑,恽氏又对其质疑,再到极力反对,个中缘由,其日记可见大略,恽氏心态轨迹,似可见当时一般士人对于科举兴废之态度。  相似文献   
88.
明清时期《水浒传》研究格局主要由传统的文献学手段、晚明以降的评点式研究、思想评论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等方法所支撑。20世纪初以来,现代意义上"水浒学"的形成与丰富,虽然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种种西方理论方法的引进与采用,但传统研究方法的优势并没有被完全取代:在《水浒传》的成书、本事、版本及作者等方面,传统的文献学手段依然是最主流、最有效的途径;序跋式批评则在现代《水浒》传播中蜕变为"出版说明"、"前言"、"编者的话"等形式,仍旧发挥着"批评"的功能。20世纪初以来的《水浒传》研究多次被卷入政治斗争,其实也与明清时期《水浒传》思想评论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89.
明清鼎革之际,先朝之遗民纷纷遁逸山野,更有志同道合者结为社团,易堂文人群即是其中的典范。易堂诸子有明确的结社意识,考其形成原因,既为时局所迫,构屋于地势险要之翠微峰巅,有“结社共保”之意,然诸如明人结社与讲习之风、诗酒风流与精研时艺之风以及前代遗民生活方式之标榜等历史文化因素在易堂文人群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明乎此,可更为深刻地理解清初遗民结社繁复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90.
在当代中国诗坛,朦胧诗人北岛最为引人注目,而今虽移居海外依然笔耕不辍。通观北岛的诗歌创作应以移居海外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其移居海外前,他的诗多以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为抒写对象,对当时人们的社会心理予以剖析,尤其是对历经"文革"的一代青年的心路历程进行诗性呈示,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并传达出人们的复杂心理。今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一诗歌现象时,发现北岛这一时期的诗歌文本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还有着十分重要的"诗史"意义和认知价值。他的诗形象反映了"文革"前后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生活,深刻表现了"文革"时期一代青年复杂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