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8篇
  免费   275篇
  国内免费   63篇
管理学   81篇
民族学   227篇
人口学   122篇
丛书文集   412篇
理论方法论   410篇
综合类   2345篇
社会学   870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250篇
  2013年   654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327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262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This article unveils the voices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f the 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 by exploring their belongingness and community well-being in Malaysia.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14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even males and seven females) studying at the 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 for at least a year. A qualitative approach was employed using in-depth case interviews to examine the socio-cultural challenges they experienced while studying abroad. The specific challenges reported among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re their well-being in distinct aspects such as physical, mental, and emotional. This study seeks to explore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reliability on conational communities for social support. When achieving belongingness with their conational friend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an flourish well in their current community in Malaysia, thus achieving social community well-being although they are far away. Besides maintaining established close friendships,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evelop a sense of comfort and familiarity by forming new friendships with conational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haring similar backgrounds and nationalities, as well as experiences and struggles, are significant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maintaining close friendships and situational harmony. This study highlighted the meaning behind physical and emotional distance, as well as the situation of “being temporarily abroad” and its relations to intimacy practices and belongingness in close friendships. 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contribute to an increasing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hallenges and the future of social harmony and community well-being while temporarily living in Malaysia. Correspondingly, as a result of this study, students will be more deferenti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ross-cultural sensitivity, which will also help to decrease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相似文献   
952.
马喜梅 《民族学刊》2023,14(1):59-67, 14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需要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中统筹谋划。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国家重大战略,是其题中应有之意。乡村文化振兴要以增强“五个认同”为关键,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以深化“四个共同”教育为着力点,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目标,尽快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乡村文化振兴当中。通过各级乡村振兴规划的增补修订、乡村社区文化的重新营造和乡村文化教育内容的优化提升,切实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为抓手,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53.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生态文明全球共建等主题的深刻理解与系统阐述中,提出“生命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并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发展领域,成为新时代生命共同体理念。新时代生命共同体理念是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有机统一,既展现丰富深刻的思想逻辑,又具有指向鲜明的实践启示。在思想逻辑方面,新时代生命共同体理念蕴含着“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关系、全球范围内的“生命共同体”追求等思想要旨;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历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守正创新,体现着对自然万物联系普遍性的深刻认识、对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关系的最新阐释、关于人类共同命运的先进理念等创新意蕴。在实践启示方面,新时代生命共同体理念彰显系统性整体性的生态治理观、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责任观、共建共享的国际生态正义观等价值导向,启示我们进行系统性的生态治理实践、开展和谐共生的环境伦理培育、坚持共建共享的国际生态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954.
城市社区建设:以增进福利为目标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开展,如何为社区建设找到明确目标和行动路径是当前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学术不研究的热点问题.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居民福利,社区的功能和目标与福利发展的宗旨的相一致决定了建设社区福利的可行性.在实践中.社区福利的建设应当依靠政府和居民两股力量,要处理好硬件与软件建设的关系.要坚持体制创新与观念创新的结合,实现经费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955.
近年,受国内和国际情势变化的影响,官僚制政府和宪治民主政府在财政汲取、内部运作、对外供给以至公共信任上正遭遇到全方面的危机。在解除思想奴役寻求革新的努力中,政府市场化的浪潮蔚然兴起。今日之政府市场化具有超意识形态的特点,它主要通过政府相对市场的收缩以及政府运作的市场化(含对外的市场化和对内的市场化)而获致实现。本文立足于对上述问题的现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政府市场化的反思。我们认为,政府市场化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合理性却是有限的。对政府市场化的反思不应当仅仅停留在两种社会设置及其运作机制的比较分析上,我们应当从根深处着手:检视自由与正义的古老理念,重新认识公民与国家——或许,制度化的个人主义、伙伴关系基础上的社区自治和相应的宪政可以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956.
云南社区建设的实践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管理存在着多种模式,云南省的管理模式处于“政府主导型”向“社区自治型”转变之中,因此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应从加强社区自身的组织建设、加强社区建设的学习和理论研究、统筹办公用房和社区经费、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和教育、组织志愿者活动等方面来解决。  相似文献   
957.
基于对流动摊贩的个案研究,对城市的社区治理做了一些初步探讨。摒弃过去单纯研究社区治理的视角,站在流动摊贩这类弱势群体的角度,对其有了新的认识。流动摊贩对城管或物业管理的态度以及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双赢”,关系到城市社区治理的完善,关系到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和谐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良好的城市社区治理,是处理好流动摊贩问题的关键,是维护城市弱势群体合法利益的前提,也是保证整个城市繁荣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58.
受案主生理、心理、社会功能、朋辈、家庭、职业群体、社区、机构、制度和文化等不同层面系统因素的影响,传统单一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在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中越来越难以奏效;借助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社会工作者能更好地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了解社区戒毒(康复)群体的社会生存现状、困境和不同层面系统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这可为策划整合性社区戒毒(康复)服务方案,发展多元化服务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59.
传统村落是典型家园空间的聚落共同体和文明汇集的共栖地。湖南乡村正处于包括传统村落在内的乡村社区向现代乡村社区转型的时期,而现代乡村社区培育既包括社区空间的合理营造,也包括凝聚家园共同体精神的社区文化建构。湖湘村落蕴含的空间伦理、审美观照和“家园共同体”意识,是现代乡村社区文化培育的基础。探究传统乡村景观中的空间特性、艺术审美、家园共栖意识等社区精神的现代延续与话语转型,是培育现代乡村社区文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60.
四川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的自然禀赋、民族文化、区位交通、生产力布局构成其黑色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这一旅游形式以实地观瞻遗址遗迹或科技手段模拟情景等方式,让游客获得缅怀、追忆、教育、警示、感恩体验。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黑色旅游可以成为震后灾区重建的一个重要出路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