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99篇 |
免费 | 126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4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118篇 |
人才学 | 1篇 |
人口学 | 46篇 |
丛书文集 | 431篇 |
理论方法论 | 148篇 |
综合类 | 3040篇 |
社会学 | 115篇 |
统计学 | 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81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57篇 |
2016年 | 87篇 |
2015年 | 113篇 |
2014年 | 352篇 |
2013年 | 232篇 |
2012年 | 282篇 |
2011年 | 327篇 |
2010年 | 290篇 |
2009年 | 249篇 |
2008年 | 264篇 |
2007年 | 258篇 |
2006年 | 252篇 |
2005年 | 221篇 |
2004年 | 179篇 |
2003年 | 183篇 |
2002年 | 111篇 |
2001年 | 84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1.
美国环境保护地役权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保护地役权是权利持有者对于不动产施加限制或积极性义务的一种非占有性利益。自 19 世纪晚期以来,美国的环境保护地役权制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使用保护地役权和土地信托来保护未开发的土地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机制。 美国环境保护地役权在性质上属于属人地役权、公共地役权和约定地役权,作为混合财产权形式的代表,它较好地平衡了土地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从而成为一种有别于“命令与控制”模式的柔性环境规制手段。 相似文献
12.
沈传河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9-13
《聊斋志异》对于物际生态有着理想化的展现,但现实中我们应拒绝生态完美主义的诱惑。小说中人与自然物奇异的对话无不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对话理应被界定在良性的范围之内。幻化的笔法,使小说中的自然物得以获得其生态主体性,这对于当今生态文化之建构,无疑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韩国全罗道下沙溪村为田野调查对象,揭示了20世纪60年代10多年间,随着居民的城市化和农业“绿色革命”的深入,该村传统的虫祭仪式随之消失,并以此为突破口,展示了该村因此而蒙受的生态和社会文化“双重”灾难,希望唤起整个社会的反省,注意到技术的引进不能光凭该项技术是否贴上“科学”的标签,而是要看该项技术是否能与文化共同体和相处的生态系统相兼容。为此,作者立足于文化相对的立场,提出“适当技术”的概念作为生态人类学评估技术改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生态治理中地方与中央政府的“智猪博弈”及其破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生态治理中,地方政府面临着高成本、低收益的问题,导致其缺乏执行相关政策的积极性,从而与中央政府形成了经济学上所讲的"智猪博弈"的局面.破解"智猪博弈"需要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生态治理上的事权财权,全面引入"绿色GDP"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实现"区域限批"制度化,不断完善生态治理问责制度,进一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生态可持续性理论和审议民主理论,对环境公民权的基本设定与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异——前者是一种生态主义政治理论,而后者是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一种时代拓展。但在对环境公民权概念阐释的内容与方法上,二者存在着很多理论衔接点或相近点。更为重要的是,二者都可以理解为生态政治理论家和民主政治理论家试图借助环境公民权这一概念,在各自领域中推动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社会目标实现的理论努力,虽然不能过高估计它们所蕴涵的社会绿色变革潜力。 相似文献
16.
寻根文学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一个颇具特殊意义的文学事件。对寻根文学的解读,学术界多从文艺学或文化学的视角出发。然而,如果抛开既定的文学成见,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发现,其特殊的文化意义背后蕴涵了丰厚的生态审美内容。这对我们重新审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学术契机。 相似文献
17.
刘福森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6)
民族文化是伦理的基础,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伦理。要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就必须超越西方文化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放德而行,循道而趋、顺乎自然的哲学精神;我们还必须以中国文化的中道精神取代西方文化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超越西方理性主义的、知识论范式的生态伦理,把生态伦理学建立在中国哲学境界论的基础上。要把理论的生态伦理变为广大民众的实践的生态伦理,需要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赵忠芹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3):78-80
李存葆的散文题材广泛,极具时代感和深锐性,他把生命感悟延伸到社会文化层面分析,对生命气韵进行反思。借助散文叙事,李存葆描画生态环境的问题及伴生的生存危机,追问时代的精神病症,其析理清晰透彻,层层推进,发人深醒。 相似文献
19.
从胡文化“汉化”看生态环境的迁移对文化转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文化特质的形成 ,除受政治经济影响外 ,还受特定生态环境的制约。胡汉两大文化体系的差异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同生态环境作用的结果。与此相应 ,文化的发展一旦脱离了与自身相适应的环境 ,就势必要出现势能上的劣势 ,并逐渐与异地文化相溶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在繁荣和促进全球经济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全球生态资源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以及目前国际社会对损害全球生态资源行为进行有效遏制的强制性制度的缺乏,都增大了国际生态合作的难度。加强国际生态合作,需要有一个由人类一致的经济意识、全球生态意识和全球道德意识构成的国际环境,这却是一个漫长的意识变革过程。鉴此,国际社会将长期面临着国际生态合作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