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83篇 |
免费 | 101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52篇 |
民族学 | 10篇 |
人口学 | 14篇 |
丛书文集 | 104篇 |
理论方法论 | 138篇 |
综合类 | 955篇 |
社会学 | 220篇 |
统计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82篇 |
2013年 | 137篇 |
2012年 | 105篇 |
2011年 | 99篇 |
2010年 | 86篇 |
2009年 | 76篇 |
2008年 | 115篇 |
2007年 | 94篇 |
2006年 | 93篇 |
2005年 | 77篇 |
2004年 | 55篇 |
2003年 | 70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多变量、多反馈、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科学合理地描述其动力机制十分重要。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确定城市交通系统的界限,在具体分析系统内部各要素因果反馈作用关系和构建系统流图的基础上,建立城市交通系统动力学模型,重点对城市交通系统供需关系进行研究并给出模型的主要方程。以西安市为例,进行模型的模拟仿真,预测供需关系的发展趋势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远期供需比例会出现严重失衡,而采取限制机动车出行需求的转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等合理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102.
对“一带一路”经济带交通网络及国家经济联系的研究是推进沿线国家合作相通的基础,基于 GIS 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一带一路”的空间可达性,进而引入引力模型,测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强度,探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及引力格局划分方法。研究认为,“一带一路”中国地区主要节点可达性空间分布具有“通道”型空间特征;西安是“一带一路”起点地区的质心城市,承担了中国境内大部分区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国家及地区的联系,沈阳是东北地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是中国向北开放的窗口;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联系的区域特征明显,具有强经济联系的国家有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等,较强经济联系的国家基本为中亚区域国家,主要是蒙古、哈萨克斯坦、波兰等,欧洲区域的大部分国家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根据经济联系强度,将“一带一路”经济带分为三大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中蒙俄、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纽带,推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合作,三大区域应该加强优势互补与贸易相通,打造城市群与重要节点城市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3.
随着中国铁路业路网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铁路运输效率成为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中国铁路总公司18个铁路局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利用改进的CCR-DEA模型,对中国铁路运输业的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计算和分析,研究认为:10年间中国铁路运输业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就内部效率而言,各铁路局生产效率和空间分布不均衡,导致中国铁路生产效率改变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技术水平的内在提升,近年来的政策支持促进了自主研发的技术创新和外来技术的引进;二是外部资产投资增加的推动作用;三是产业结构变迁与铁路运输生产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铁路运输业与中国工业化进程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产业结构变迁可以对铁路运输业技术进步和综合效率产生正向影响,从而促进铁路运输生产效率的提升。研究结果表明,平稳快速的技术进步是样本期间内中国铁路运输业生产效率平稳的主要原因,而规模效率明显下降则是抑制综合效率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铁路运输业需要降低建设力度,避免外延性的规模扩张,要更加重视铁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率的发挥,从而改善铁路规模效率;更加重视既有运输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的强度和频率,重视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作用,从而改善技术效率;不断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竞争,通过引入竞争抑制铁路运输业可能存在的非效率因素,从而改善总体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04.
人的现代化与人的情感需要——转型期两性情感现状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红梅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3):96-100
主体性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人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主体性逐渐宏扬的过程.个人情感需求体现人的主体性.正确看待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情感危机现象,肯定转型期人的多种情感需求的合理性,但必须通过道德理性提升人的需要层次,使人的主体性的情感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保持合理张力,让人性在社会有序运转条件下得以一定程度的"释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5.
戴菁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17(6):109-113
回顾了建国50多年以来上海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基本情况。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交通运输 对于上海经济发展的贡献,试图为上海大都市和经济中心的建设提供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06.
交通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宏伟工程,是京津冀三地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同时,依旧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所强调的“整合”“协调”“网络简化”和“信任与责任”等主张,提出在统筹规划、府际关系、投资融资、交通布局等方面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打造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交通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7.
论政治效能感的作用机制及其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政治效能感的含义和意义,即政治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影响政治活动的能力的信念或信心.政治效能感的高低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程度,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治民主化的实现.进一步详尽分析了政治效能感的作用机制:它能影响个体的政治选择过程;影响个体对政治活动的思维过程;影响个体执行政治活动的动机过程;影响个体对政治环境的情绪唤醒过程.相应地提出了培养政治效能感的途径:构建成功经验;重视积极的替代经验;实施现实化的言语劝说;控制负性情绪唤醒. 相似文献
108.
“黑色”影像里的社会与人生——黑色电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懂礼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4):38-42
黑色电影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批影片的总称.黑色电影之所以在美国产生是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的.黑色电影的特征首先是人物主角至少一男一女,他们之间充满着情欲与争斗;其次是具有黑色调子情绪的视角风格;第三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叙事模式.黑色电影在艺术上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中国电影可借鉴黑色电影的某些艺术手法来丰富自己和发展商业电影. 相似文献
109.
面向21世纪的学校美育课程应是一组课群,而不是一门课程.这些课群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小学至大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又包括学校第二课堂;它既包括活动类课程、赏析类课程,又包括理论类课程和渗透类课程;它的内容既涉及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类型的人类艺术经典作品,涉及到青少年的艺术能力培养,又涉及到美学、美育、艺术史、艺术批评、审美文化等基本知识.小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感性教育(敏锐感知,激发情感与想象);中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趣味教育(在审美赏析中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大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人格教育(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塑造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10.
我国城乡居民在交通目的、领域、方式、时间、空间等5个方面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由城乡地区不同的经济资本、职业性质、当地交通设施等物质原因和消费者的交通观念、交通习俗等精神原因造成的。对城乡居民交通消费差距及其致因的认识有利于我国交通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