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3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51篇
管理学   36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9篇
人口学   58篇
丛书文集   536篇
理论方法论   272篇
综合类   3729篇
社会学   349篇
统计学   31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389篇
  2013年   439篇
  2012年   358篇
  2011年   389篇
  2010年   353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296篇
  2006年   274篇
  2005年   282篇
  2004年   258篇
  2003年   232篇
  2002年   171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health issues associated with outdoor air pollution, such as ozone, sulfur dioxide, and other pollutants in metropolitan regions, are an area of growing concern for both policy official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news media, new health data, and public debate o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clean air regulations have raised the importance of air quality in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 While public perceptions of air quality have been studied thoroughly dating back to the 1960s, little empirical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to explain the spatial aspects of these perceptions, particularly at the local level. Although recent studies suggest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setting are important in shaping perceptions of air quality, the roles of proximity, neighborhood characteristics, and location have not been clarified. This study seeks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factors shaping public perceptions of air quality by examin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ocal risk perception, the role of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in forming these percep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and scientifically measured air pollution. First, we map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ocal air quality perceptions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cross the Dallas and Houston metropolitan areas. Next, we explain these perceptions through local contextual factors using both bivariate correlations and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perceptions of air quality in the study areas are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ir quality based on readings of air monitoring stations. Instead, perceptions appear to be influenced by setting (urban vs. rural), state identification,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ge, race, and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nd provide direction on how further research can provid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ocal contextual factors influencing public perceptions.  相似文献   
992.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探索行业竞争互动和动态环境情境下技术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通过对创业板291家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多元化负向影响企业绩效;行业竞争互动正向调节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且负向调节行业竞争互动对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正向影响。研究表明,企业在实施技术多元化战略时应该考虑所处行业的竞争动态以及环境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993.
信息技术战略价值及实现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信息技术战略价值及其实现机制,基于企业资源观、竞争战略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构建了信息技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战略层面的信息系统能力、环境动态性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模型,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233家中国企业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拟合.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无法直接影响企业绩效,其战...  相似文献   
994.
银行客户信用评估动态分类器集成选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的银行客户信用评估数据常包含大量的缺失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用评估模型的性能.针对已有模型的不足,提出了面向缺失数据的动态分类器集成选择模型DCESM.该模型充分利用数据集中所包含的已知信息,在训练信用评估模型之前不需要事先对缺失数据进行预处理,从而减少了对数据缺失机制假设以及数据分布模型的依赖.从UCI数据库中选择两个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评估数据集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与4种常用的基于插补法的多分类器集成模型以及1种直接面向缺失数据建模的集成模型相比,DCESM模型能够取得更好的客户信用评估性能.  相似文献   
995.
彭伟  符正平 《管理学报》2012,9(10):1441-1448
基于我国195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联盟导向和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创业导向和环境动态性在联盟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联盟导向和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导向和市场动态性在联盟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技术动态性在联盟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96.
传统的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环境效率评价常常忽略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为离散型变量的可能性,从而无法精确处理现实中存在的具有整数特征的指标数据,一直以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精确性.本文以混合导向的整数DEA为基础,对超效率SBM模型进行拓展,构建了一种能够同时兼顾整数约束和非期望产出指标数据的超效率SBM模型,并在实例中采用搜索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并通过Bootstrap方法对结果进行修正.将每一个最优整数点与被评价决策单元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可以找出最短距离所对应的最优整数点,即为其帕累托改进方向.该模型将为环境效率评价提供了适用范围更广泛的测度方法.  相似文献   
997.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主导地位被动摇、影响范围被削减、指导作用被削弱的边缘化境况。本文从认识的角度,通过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系统三方面比较系统的分析,探讨了边缘化的原因,指出马克思主义边缘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98.
公共管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管理理论是特定社会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它的出现及应用具有阶段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不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界限。针对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的公共管理应理性地借鉴西方公共管理理论,通过宏观制度建构、中观组织重构和微观的公民参与三个工具理性,来实现公共利益的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999.
当前,在我国法律体系内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采用了并行模式。并行模式关注于环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差异性,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利益维护。这虽然看似诉讼目的明确,符合环境权益救济需求,但其实际忽视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不但不利于案件事实的梳理,而且容易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甚至可能出现相互矛盾的裁判。面对并行模式存在的弊端,我国部分学者提出了强制合并、混合并存、另赋实体请求权、诉讼信托、诉讼担当等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融合模式,上述模式分别从诉的合并和诉讼实施权融合两个方面对融合方式进行了探讨,但是其中仍存在当事人诉讼选择权忽视、公私益失衡以及责任重复认定等问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质量,环境公益诉讼的数量日渐增多。基于环境问题的关联性、潜伏性特征以及环境侵害发生的阶段性机理,环境诉讼中环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交叉使得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融合成为应然趋势。在尊重环境整体性特征的基础上,以追求环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为原则,结合我国实际,以具备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作为枢纽,充分利用检察机关的监督权以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起诉权,构建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新...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生性资源,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辩证世界观、"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中和"的方法论原则以及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强调人的内心和谐的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从传统和合文化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的和谐哲学;其次,要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则,以和谐哲学作为方法论指导,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生、人与社会的和立、人与人的和处;再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内心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