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284篇
社会学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政治论与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中矛盾与冲突的揭示,阐明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阐释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论发展路径与认识论发展路径及其关系,既是研究高等教育问题的方法论基础,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2.
在主客二分的认识图式下,法律解释的目标是追求具有客观实存性的立法者意图或者文本意图,然而方法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难以摆脱其在认识论上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历史性与非历史性的悖论.对法律解释的认识论目标进行哲学检讨,可以得知方法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犯了真理符合论的谬误,因在本体论意义上对真理错误的预设导致了认识论目标的谬误.所以,必须对法律解释的目标重新检讨,将法律解释的客观性与有效性区分开来,而法律解释的有效性是通过融贯性和共识性共同保障的.  相似文献   
63.
本质主义知识论发端于西方古代哲学家们的"本体论"追求。本质主义知识论在促进人们追求与探索真理、拥有知识、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它也对学校教育的课程、教材及教法产生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在本质主义知识论的视野中,课程等同于知识的"确定性",教材只呈现知识的"简约性",教法遵循知识的"权威性"。本质主义知识论是致使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难以深入推进的内在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64.
建国以来,中国文论界就“反映论”展开过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从当代文论史看,“反映论”曾被盲目崇拜,在新时期又被一些人视为文艺发展的障碍。但是,不少研究者在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探索,重新赋予了它新的阐释力和有效性。其中,钱中文对“反映论”的阐释很有代表性。他反对简单地、庸俗地、情绪化地对待“反映论”,梳理了“反映论”的含义,在尊重“反映论”哲学基础的前提下,强调了审美因素之于文艺反映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审美反映”的概念。“审美反映”科学地说明了文艺反映的过程、作用,探索了文艺反映的意义和潜力,其“审美反映”赋予了“反映论”以新的内涵。具体来说,文艺反映是审美反映,它有独特的心理结构、动力源、心理定势,因审美介入了现实、改变了现实,并最终体现在文艺作品中。“审美反映论”不但挽救了“反映论”,而且提高了文艺“反映论”阐释文艺现象的能力,还有助于促进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5.
美学、文艺学是以哲学思想为根基建立起来的,它们离不开哲学本体论。唯物辩证法本体论,是与认识论相对而言的对应的基本理论,不能将两者隔绝和对立。以主体论替代本体论,必然造成理论上的严重混乱。要分清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实践”和唯心主义的、旧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实践”概念的原则区别。蔡仪作为著名美学家,他的“典型论”对推进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本体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6.
李钧鹏 《社会》2011,31(5):1-47
由于道德主义的困扰和内在连贯的分析框架的缺乏,知识分子社会学在学科传统内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窘境。目前,对“知识分子”主流定义的本体性假设正在受到质疑,而知识分子作为一种边界划分的过程和后果以及有关知识分子的阶级性等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在关于知识分子社会角色定性的问题上存在着教化与颠覆这两种不同的基本立场;而关于其意识来源,传统的研究结论则可以被归纳为经济决定论、社会决定论、场域塑造论与参照群体论。近十年来,新一轮思想社会学的兴起对传统范式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本文认为,作为一种回应,通过将知识分子的政治意识由自变量重构为因变量,有望在知识分子研究领域形成一场以分析社会学为导向的变革,而知识场域、惯习、自我概念、亚文化认同与知识轨迹等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提出一个初步的政治认识论框架。
  相似文献   
67.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各领域新问题的出现都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系统中挖掘思想精华。在解决气候变化这一全球面临的十大环境之首的问题上,将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具体性的环境问题和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中生态哲学思想相结合,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哲学意蕴下的本体论、价值论、历史观下的认识论三个维度探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可以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挖掘新的理论层面的路径。  相似文献   
68.
“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学术界在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进行理论反思时,就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天天在学习《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但我们的认识却总不能和实践相一致、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在实践活动中总是不断地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呢?是不是我们的认识理论还有某些缺失、不到位的地方?带着这个问题,不少理论工作者开始重新审视、研究和分析以往在认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有关认识论问题研究的情况反映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理论反思的深度。  相似文献   
69.
Much practice within organizations is to some extent embodied in and centered on the visual capacities of the agent, the acting subject. Distinguishing between ‘epistemologies of the eye’, i.e. theories of how knowledge is acquired through visual practices, and ‘practices of seeing’, i.e. theories and studies of how vision and visuality are actually used in everyday working life, the paper points to the need to understand vision and visuality in organizational practice. Using the case of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it is suggested that professional vision, i.e. practices of seeing that are shared within epistemic communities, is firstly technologically mediated and, secondly, based on the ability to combine vision, speech, gesture, and other embodied and cognitive resources in order to make sense of the images produced by fMRI technology.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organization theory should examine practices of seeing in greater detail and as part of the proje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knowledge is constituted and used as a collectively constituted resource within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70.
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的根本特征在于从主客二分的思维结构去探讨存在问题,这在就造成了关于主体与客体无法统一的认识论难题。从而引发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和争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出发去看待人的认识问题,以实践为中介将主体与客体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批判性和否定性的辨证逻辑中使主体与客体不断地达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在对感性与理性相互关系的辩证理解中,超越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片面性。这种实践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中的革命性变革,也是重构传统本体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