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46篇
社会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中国古代诗歌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2.
“以意逆志”由先秦的《诗》学方法论,逐渐演变成后来的经学方法论以及文学批评方法论。历来对“以意逆志”的理论阐释及实践操作聚讼纷纭。究其实质不外论及读者、文本、作者三者关系时因侧重点有异而认识不同。正确处理读者、文本、作者三者关系无疑是认识“以意逆志”的基本前提。“以意逆志”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期不同读者“以意逆志”的结果自然存在差异,以今律古、以古律今或以己律他的做法均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93.
近三百年间西方理论家和批评家对诗人(艺术家)各不相同的规定和表述,直接来自言说者艺术观的差异,对各种艺术观的历史化处理将会揭示它们与特定意识形态和历史背景的关联.近三百年间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资本再到跨国控制的发展历史以及由此决定的意识形态结构地形的变化,在总体上召唤着理论家和批评家作出应答,他们主要围绕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轴设计的各不相同的诗人形象都是对这一召唤应答的结果.  相似文献   
94.
在中国文人笔下有许多诗作都跟“酒”有关,对于酒和醉古代文人可谓情有独钟。本文试对酒在诗中所蕴涵的悲感情调;在酒中诗人个性的张扬;以友朋情谊与酒的关系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5.
引用和改写中国古典诗句来抒发印尼华文诗人的本土乡愁,是冯世才诗歌创作的特点之一。这种”中国性质”与印尼本土在场杂糅的写作方式,也是印尼华人文化身份表现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在印尼华人与祖籍国之间形成深刻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独特的地域性存在,又使得印尼华人文化身份的表现显示出与传统的断裂和差异。进而,在延续与类同、断裂和差异的双重层面上,印尼华文文学所探索的,是跨文化、非族裔本位中心却依然具有现实抗衡力量的新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6.
朱国华 《求是学刊》2003,30(1):96-100
文学权力决定于文学作为符号资本在表征领域里所占据的比重 ,而文学观念是文学权力的一种突出表现。由此出发 ,作者讨论了口传时代的文学权力。本文认为 ,借助于智慧的观念的传布 ,口传诗人以神的代言人的身份控制了人们的知觉和感觉。因此 ,在早期社会 ,文学权力是一种卡理斯玛权力 ,并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7.
冯望岳 《唐都学刊》2006,22(2):73-76
梳理马德俊的生平和创作历程,探析《神秘的玫瑰园》思想成就和艺术风格可以发现马德俊不仅是学识渊博的语言文学专家,而且是襟怀坦荡、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学者型回民族文化诗人。其叙事长诗《穆斯林的彩虹》叙述美丽而悲壮的爱情故事,铸成回族文化的英雄史诗;诗集《神秘的玫瑰园》则意蕴深刻,内容丰富,手法新颖多样,风格独异鲜明,堪为新时期诗苑中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98.
张忠纲 《文史哲》2002,(2):89-93
萧涤非先生是著名的杜甫研究专家。他的《杜甫研究》是试图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杜甫及其诗歌的一部力作,代表了建国初期杜甫研究的最高成就,对新杜学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的一些主要论点如“人民诗人”、“主导思想”等问题,今天看来还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99.
王兆鹏 《文史哲》2006,(5):88-97
潘阆是宋初著名隐士、词人、诗人。他的事迹一向湮没无闻,史乘所载,时相矛盾。经考订,知潘阆一生颇富传奇色彩,常以卖药为生。为人疏狂放荡,虽是隐士,却热衷功名,喜结交宫廷权贵,先后两次卷入宫廷皇位斗争,两遭缉捕,一次入狱。太宗时曾任国子助教,可没几天就被撤职。真宗时做过闲散的州参军。平生与柳开、王禹偁等友善,多有唱和。  相似文献   
100.
王僧孺是梁朝宫体诗人,他生活在梁朝盛世,但他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悲伤的情调,这跟他的身世有关。王氏家族在西晋时经王朗与王肃的努力而跻身一流士族之列,但到王僧孺时却沦落成寒门家族,这是他的诗作有悲伤情调的重要原因。王僧孺在创作中通过两种途径来达到这种效果,一是炼字,二是选取黄昏、日暮、月亮、夜晚等带有忧伤情调的意象来抒情写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