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0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6篇
管理学   46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91篇
理论方法论   64篇
综合类   648篇
社会学   50篇
统计学   5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Critics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enterprise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commonly contend that the narrational accounts of past social phenomena provided by historians are inadequate to the task of theory-building and testing. In support of this negative assessment, opponents will adduce informational deficiencies in the available data (the standard positivist appraisal of historical evidence), or cite the interpretive anarchy that seemingly prevails at the narrative phase of emplotment (the skeptical, postmodernist contention that historiographic texts 'construct' rather than veridically represent the events they artfully contrive to signify). Both of these lines of criticism are unbalanced, and therefore seriously misleading as regards the epistemic foundations of historical-sociological inquiry. The 'social authenticity' and 'informational density' of historical evidence does allow for veridical reconstructions of the past, while the reflexive interpretive protocols of source criticism and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can be deployed to provide warrant for discriminating arbitrations between competing theories and narratives. The various epistemological deformations in the study of human affairs that have been encouraged by the old idiographic-nomothetic polarity - chronic ahistoricism within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atheoretical predilections of much conventional historiography - are rectifiable through the consolidation of a fully integrated sociological history, a unified and inclusive historical social science.  相似文献   
72.
关于构建我国传闻证据规则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闻证据规则是关于证人出庭作证问题的一项重要证据规则。针对我国目前证人出庭作证难的严重问题,笔者建议,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确立有中国特色的传闻证据规则和完善各项相关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73.
我国民事举证期限制度的发展经历了随时提出主义阶段、形式的适时提出主义阶段和适时提出主义阶段等三个时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确立了严格的证据期限制度,但该制度存在以下缺陷:对逾期举证的制裁过于严厉;没有健全的配套措施;确定举证期限的立法不够完善;法院不适当履行释明义务的救济措施缺失。因此,建议在借鉴国外相关立法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民事举证期限制度作出有针对性的修改。  相似文献   
74.
刑事诉讼的两大基本价值是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权。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往往是以牺牲犯罪嫌疑人的个人权利为代价,其结果使刑事诉讼的两大基本价值不能很好的兼顾。在比较研究各国相应规则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立法和司法现状进行分析,建议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75.
证据属性是证据法学理论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而证据的客观属性则是证据法学理论中必须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少学者对证据的客观性一直争论不休。通过总结证据客观性的各种观点,对其产生争议之原因予以阐析,并以“事实信息理论”为依托,从证据是存贮有案件事实信息的载体这一定义出发,对证据的客观性予以信息解读,提出证据的客观性包括作为证据表现形式的物与人的客观性以及证据中案件事实信息的客观存在性,这两者统一于证据之中,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76.
论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审理对象的形成和证据的提出层面实行辩论主义是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方向,但是在强调当事人自我责任的同时,也不应忽略法院的作用。如果过分限制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权力,既不利于法院在诉讼中发现真实,也不利于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权利与实体权利,可能造成诉讼能力薄弱者无法实现实体公正。从有利于发现真实、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实体公正的角度考虑,有必要适当拓宽我国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范围。  相似文献   
77.
从介绍证据立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入手,对完善证据立法的意义、构建模式、现行立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在参考借鉴国外相关成熟的做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对中国证据制度改革问题进行认真探索研究对完善证据立法和指导司法实践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8.
提高计算机网络对抗能力,是夺取信息优势和控制网络权的必要手段和途径;网络对抗训练模拟系统的建立有利于网络对抗人才的培养。研究和设计了一种网络对抗训练模拟系统,并从关键技术及其实现的角度讨论了相关子系统,包括交互式对抗训练模拟系统、对抗训练模拟支持软件系统、对抗训练模拟评估系统和对抗训练模拟信息库。该系统能够为网络对抗理论研究与对网络抗训练模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9.
"攻击防御方法"之平衡--简论民事证据调查令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事诉讼中,程序正义原则要求法院保障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不仅应消极对待双方当事人,而且要积极辅助在"攻击防御方法"掌控上出于弱势的一方当事人.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和律师收集证据的手段和程序之规定既不利于当事人"攻击防御方法"的平衡,又有违法院中立地位的要求.我国应当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民事诉讼法中当事人取证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民事证据调查令制度.  相似文献   
80.
篮板球在比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攻守转换的关键,直接影响着一场比赛的胜负.通过对第21届亚洲女子篮球锦标赛中、韩、日、台等国运动员比赛篮板球及篮板球发动快攻的比较分析,得出影响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对应的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女篮在今后的训练、比赛中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