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5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09篇
理论方法论   75篇
综合类   1643篇
社会学   5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01.
歌词具有文学性和音乐性双重美感,动漫歌词还与动漫情节密切相关,丰富故事中蕴含的感情。日本动漫动词分为治愈系、热血系、欢乐系、新世纪音乐四大类。歌词的译文通常会影响观众对作品的理解,运用翻译美学理论分析日本动漫歌词的汉译,探讨动漫歌词的语音、词汇、句法层次的形式美和歌词整体感情风格、文化层次的非形式美。  相似文献   
102.
本文指出人们的视觉感知,心理感知,思维次序及认知经济原则是存在句结构生成的认知理据,并从认知角度对存在句进行历时溯因,对生成语言学在探讨这一问题时的局限性有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3.
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三大转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俞吾金 《河北学刊》2004,24(3):53-57
哲学研究的对象由三个不同的侧面构成,即外部世界、自我、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间与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媒介物。从这一见解出发来看西方哲学史,之中存在着三个大的转向。第一个大转向是从独断论哲学到批判哲学;第二个大转向是从批判哲学到生存论哲学;第三个大转向是从生存论哲学到当代语言哲学。  相似文献   
104.
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元典性研究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杰 《齐鲁学刊》2004,27(6):89-93
当前美学理论探讨中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将审美归为绝对精神自由,二是试图建构一个超越时空和历史限定的抽象的人类学基础的文艺本体论。二者的失误都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论著中找到症结。因此,回归马克思主义主义原著,进行其文艺观、美学观的元典性研究对当代文艺学、美学学科理论的研究、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5.
孙老虎 《阴山学刊》2004,17(3):12-15
宗白华的美学精神发端于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旧文化衰落而新文化萌芽的革命时代.面对时代的困惑与论争,他重新复活了中国古代以周易庄禅诗画为典范的美学精神,研发意境结构,阐发散步美学理论,并以文化批评方法、中西比较方法对转型时代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06.
站在近代这样的时代峰颠上 ,王国维作为近代著名的学者 ,在他的学术中已经透露出了现代的气息。在美学思想上 ,王国维一反中国传统的“功用”主义思想观 ,提出了他著名的“非功利”美学观念。在王国维看来 ,艺术是超功利的 ,具有其独立的价值和地位。这无疑提高了艺术的地位 ,为日后中国建立独立的艺术精神提供了先验 ;在美学术语上 ,王国维由传统术语经由阐释而转为现代性和由西方引入美学术语这两条途径 ,提出大量的现代美学术语 ,并且在他的文章中加以应用 ,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性的一个表现。总之 ,王国维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值得后人加以借鉴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7.
陈国雄 《云梦学刊》2002,23(6):57-59
生态美学是人类迈向生态文明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美学。生态美育在古代有其原始形态,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美育是在浪漫美学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作为一种特殊的美育的形态,它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8.
郭洪雷 《河北学刊》2002,22(5):111-113
琴作为悲剧人格的象征,有一个历史的生成过程。本文从历史、现实、和宙美风尚这三个方面论述了琴成为魏晋士人悲剧人格象征的必然性,以及人格唯美主义的危机和历史对新的知识分子人格范式的呼唤。  相似文献   
109.
王祖哲 《文史哲》2003,1(6):22-26
从逻辑和历史的双重角度来看,美与艺术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必然联系。在理论上,美和艺术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的假说,是出于为艺术赋予美的价值这样一种动机,即把"艺术应该是美的"和"艺术必然是美的"这两个命题混为一谈。在历史上,艺术的本质是美的这一假定,是18世纪的西方哲学家局限于自己的时代而得出的一个以偏概全的结论。这种传统的误解既不利于美的研究,也不利于艺术研究。  相似文献   
110.
实践美学发展的方向与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光 《河北学刊》2007,27(1):189-192
实践美学本身是一个由诸多理论主张组成的理论流派,本身是未完成的和开放的,实践美学(无论是主流派还是非主流派)只要加以改造和完善,突破认识论的思路和二元对立(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就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实践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反实践美学论者的误解甚至歪曲,事实上,实践美学作为一种处于发展中的美学观,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虽然在其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和局限,但依然在个体性、精神实践、创造、自由和消解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并借鉴、吸收了西方现代美学的合理内涵。今后,实践美学需要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范畴的理解的一致性等学理问题上,要更加科学和严密,并加以多元探索和发展。当然,实践美学也不是万能的,视野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不能涵盖美学的全部疆域,这就需要与其他美学理论多元互补。实践美学有两条前进之路,一条是挖掘潜力,寻找发展的契机;另一条是吸收新思想,以应答和指引现实。必须明确实践美学的基本立场,在此基础上应答对实践美学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的责问:超越性问题、审美个体性、实践美学生命关怀、审美活动的主体间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