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9篇
管理学   24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05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We modelled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wo types of plants with limited dispersal living in a lattice structured habitat. Each site of the square lattice model was either occupied by an individual or vacant. Each individual reproduced to its neighbors. We derived a criterion for the invasion of a rare type into a population composed of a resident type based on a pair-approximation method, in which the dynamics of both average densities and the nearest neighbor correlations were considered. Based on this invasibility criterion, we showed that, when there is a tradeoff between birth and death rates, the evolutionarily stable type is the one that has the highest ratio of birth rate to mortality. If these types are different species, they form segregated spatial patterns in the lattice model in which intraspecific competitive interactions occur more frequently than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s. However, stable coexistence is not possible in the lattice model contrary to results from completely mixed population models. This clearly shows that the casual conclusion, based on traditional well mixed population models, that different species can coexist if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is stronger than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does not hold for spatially structured population models.  相似文献   
82.
给出完全主正阵的特性描述,得到几个命题,建立了关于正稳定两个结果。  相似文献   
83.
对于抛物型方程(δ/δt-δ^2/δx^2)^2u≡δ^2u/δt^2-2δ^3u/δtδx^2 δ^4u/δx^4=0的初始值与周期边值问题,提出了局部截断误差阶为O(Δx^4)的精细时程积分法.由于这种方法是半解析方法,在时间域上可以精确计算.所以本方法不仅精度高,而且还绝对稳定.文末的数值算例进一步表明,精细积分法对大的时间步长和长时间计算均有效.因此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4.
用稳定分布的特征函数和Fourier变换得到稳定分布的参数估计和概率密度.应用稳定分布对上证交易所的综合指数进行分布拟合,并建立了GARCH-稳定模型,探讨稳定分布对GARCH模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Process variation is made up of a wandering mean (signal) and the variation of the process around this wandering mean (noise). The paper advocates a new process monitoring method that uses various forms of moving variances to signal changes in process noise or variance. The monitoring plans are compared to the current approaches in terms of their average run length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86.
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人才数量不断增加,女性人才就业及作用的发挥已成为研究热点.为探究企业招聘中政府、企业及女性人才的博弈过程,在分析政府、企业和女性人才不同策略下各自收益及成本的基础上,分别运用博弈论相关理论研究三方的博弈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政府、企业、女性人才在三种情况下存在进化稳定策略,政府“不监管”,企业“平等对待”两性应聘者,女性人才“获得工作”是最理想的博弈结果.政府强化观念上的引导,女性人才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维权意识及客观定位将促使企业树立公正平等的招聘理念,进而实现最理想的稳定博弈结果.  相似文献   
87.
关于VIX时间序列及其期权定价研究较多,但源于日历时间与内在时间视角的研究较少。本文考虑到投资者对均值回复的认知情绪,应用布朗运动与调和稳态过程分别拟合日历时间与内在时间带来的波动,构建基于调和稳态多类均值回复模型对VIX期权定价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投资者对VIX认知情绪后构建基于调和稳态的均值回复情绪模型能较好地拟合VIX指数的尖峰厚尾的现象,更能抓住一般结构性模型刻画不理想的非对称跳、有偏、局部均值回复等新的随机特征,并验证了模型不是越复杂越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88.
基于演化博弈的区域高耗能产业退出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耗能产业的退出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区域经济系统能效的基本途径,高耗能产业的退出是一个基于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间的演化博弈过程。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区域高耗能产业退出机制,着重分析了影响各方博弈主体策略选择的因素,构建了不同策略下参与主体双方的支付函数,并建立相应的复制动态方程,寻求演化稳定策略。  相似文献   
89.
党和政府正在努力建设稳定和谐社会。社会稳定必须社会合理,社会合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当前,党和国家不仅要注意官员腐败等一些显性的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同时还应当关注社会管理公开、公正、自愿、公平、信用、平等等一些隐性的、深层次的影响社会稳定因素,消除人们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国家才能稳定和谐、繁荣富强、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90.
研究突发事件发生导致多种因素干扰的情景下,数量弹性契约是否能实现二级供应链协调,并寻找供应链协调时最优订货与定价策略。针对市场价格稳定和随机两种情况,设定契约弹性系数为常量,分别建立市场价格稳定不变与随机波动两种情况下的应急数量弹性契约模型,寻找它们实现协调的内在约束条件,并与基准模型下的结论进行比较。然后将契约弹性系数由常量拓展为变量,判断是否同时存在最优的弹性系数和订货量,分析弹性系数的变化对于生产、订货决策及供应链整体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当弹性系数为常量时,只要对基准契约的批发价进行适当调整,供应链就能协调应对两种情景下的突发事件,此时,可以找到唯一的最优订货决策。当弹性系数为变量时,两种情景下的供应链均不存在唯一的最优订货决策,但存在唯一的最优供货决策,并且契约弹性系数的改变不会影响供应链期望收益。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