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86篇 |
免费 | 83篇 |
国内免费 | 6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6篇 |
民族学 | 30篇 |
人口学 | 28篇 |
丛书文集 | 402篇 |
理论方法论 | 92篇 |
综合类 | 2622篇 |
社会学 | 116篇 |
统计学 | 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78篇 |
2014年 | 193篇 |
2013年 | 183篇 |
2012年 | 234篇 |
2011年 | 275篇 |
2010年 | 197篇 |
2009年 | 201篇 |
2008年 | 243篇 |
2007年 | 260篇 |
2006年 | 231篇 |
2005年 | 222篇 |
2004年 | 180篇 |
2003年 | 187篇 |
2002年 | 149篇 |
2001年 | 113篇 |
2000年 | 75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1.
82.
魏强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3):33-36
本文在阐述藏族龙神崇拜习俗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龙神早期、晚期的形象及其职能和祭祀龙神的仪式。 相似文献
83.
丛玲玲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1):82-86
及第诗指以进士及第为题材的诗歌。唐人及第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士子应试中第后的言志抒情之作,一类为出自他人之手的及第贺赠之作。其丰富的情感内涵、惯用的意象组合、独特的文化意蕴显示了及第诗独特的审美价值,为了解唐代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84.
从文化图腾到国家形象,中国“龙”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也在世界格局和文化体系的扭转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中西方对龙的解读纯属一个历史的误解,也是产生于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一种跨文化沟通的结果。无论当时是否促进了文化间的理解和互动,今天的中国龙在经历天朝帝国、殖民主义、民族独立和民族觉醒的阶段后,开始由西方的文化解读转变到让西方按照中国的文化语境去认知,这不仅是龙的文化蕴涵的变化,同时也是中国国家形象改变的体现。 相似文献
85.
国家形象与外交具有相关性。国家形象外交的兴起得益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家形象作用的凸显。不同的外交主体和外交对象的组合可以产生三种不同的国家形象外交形式:官方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三者发挥不同作用,共同塑造着国家的形象。文章以2000—2008年美国的形象外交为例分析了这三种外交形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6.
宗茜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使用归纳法、演绎法、对比分析法、图像法等对趋向动词“过来”、“过去”单独做谓语的情况展开认知分析。通过对“过来”、“过去”的语义分析与意象图式建构最终得出以下结论:“过来”、“过去”的语义并非完全对称,“过来”包括空间位移语义、时间位移语义和状态位移语义,而“过去”包括空间位移语义一、空间位移语义二、时间位移语义、状态位移语义和事件位移语义。 相似文献
87.
张静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124-126
高校图书馆主要的职责是给读者提供服务,服务过程中馆员的形象直接或间接影响者服务质量。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占60%以上,女性馆员的形象在一定程度而言代表着高校图书馆的形象,文章从女性馆员的仪表风度、谈吐举止、着装搭配等等几方面来探讨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的外在形象。 相似文献
88.
在传统社会,性别形象是社会规范的表现形式,对个体而言是“先赋”的社会约束,没有选择的余地,性别本质主义以及结构功能论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在当代社会,商业化浪潮触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以市场为主导、由媒体来强化的“消费”,把原本不可挑战的性别形象拉下了神坛,性别形象成为消费对象,成为人们既可以选择,也可以创造的新商品。更重要的是消费也使个体拥有了更多的主体性,社会性别形象因此处于不断的主体建构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89.
90.
由于地区和时代风俗的不同,人们对乌鸦的喜恶或有差异。但乌鸟意象作为中国文学中较为复杂的意象之一,却一直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此意象不仅涵义丰富,而且在辞赋中又和其在诗词中有显著的区别。唐前,辞赋中的乌鸟是作者借以表达"出"、"处"生存观念的寄托,乌意象亦随辞赋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出""处"儒道两家,其中《神乌傅》正反映了作者在"出"、"处"间的徘徊和抉择。有唐一代,乌意象的灵异祥瑞成为辞赋书写的重要内容。宋以降,辞赋中的乌鸟渐渐摆脱了其作为祥瑞之兆的使命,而被赋予了更多的儒家道德品性。此时的乌意象集忠、孝、仁等儒家大加称扬的道德于一身,堪称"奉行"儒家伦理道德的典范。而明代《孝乌赋》,凸显乌鸟意象的"孝"德,是彰扬乌意象孝行的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