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16篇
  免费   562篇
  国内免费   80篇
管理学   149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03篇
人口学   373篇
丛书文集   806篇
理论方法论   1022篇
综合类   4331篇
社会学   2290篇
统计学   382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234篇
  2018年   280篇
  2017年   331篇
  2016年   275篇
  2015年   257篇
  2014年   483篇
  2013年   1225篇
  2012年   534篇
  2011年   496篇
  2010年   467篇
  2009年   423篇
  2008年   451篇
  2007年   540篇
  2006年   543篇
  2005年   473篇
  2004年   429篇
  2003年   402篇
  2002年   311篇
  2001年   298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探索管理理论的道路上 ,人的因素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 ,这与我国传统管理有不谋而合之处。宗法伦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其重人伦、重道德为特点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管理理念。实际上 ,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管理 ,而人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阶级性和地域性 ,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样 ,中国企业管理所应做的 ,就是立足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人文环境 ,在西方有用的管理科学体系中注入宗法伦理的有效成分 ,从而整合出一套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2.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history of the family" of the past few decades, a revisionist view of the "modern family" has emerged among family theorists in Japan. In spite of the significant merits of this new paradigm, I have argued that the failure of its proponents to address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esuppositional issues has discouraged a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modern family. In recent years, one of the foremost theorists to attempt to bring cultural analysis fully into sociological discourse has been Jeffrey Alexander. I have drawn extensively on Alexander's discussion of Durkheim's later thought as the key to a cultural program in the field of sociology. In doing so, I have suggested that one effect of the transition to modern society is the sacralization of what Durkheim termed the "domestic order". Furthermore, in considering the mechanism by which the central emotional axis of the family comes to revolve around either the parent–child bond or the conjugal bond, I have postulated the existence of a "sacred" dyad—in the Durkheimian sense—within the family unit.  相似文献   
63.
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的特色是:在注重道德教育的同时,强调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在发挥政治伦理功能方面上,强调领导干部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政治伦理的价值判断标准上,突出强调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强调干部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4.
This paper suggests a direc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auses of family violence. Explanatory models of family violence were considered in this regard, with the recommendation that a multi-determined model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ensure the most accurate explanation. We suggest that family violence will be best understood and prevented or alleviated, if a model is used that considers the interaction of structural violence and the personality features of all the family members.  相似文献   
65.
明嘉靖万历时浙江绍兴府余姚地区的社会风俗变化很大,并深刻影响到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观念。嘉靖时徐天泽将风俗的变化归结为人们的"物欲",在讲求"义"的伦理政治下,"物欲"表现出的"利"对于社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人们不再安分守己,以满足欲望为追求。余姚江南徐氏在明代由于科举人才辈出,引人注目。地方志从批判的角度记载风俗奢靡,编纂者号召人们移风易俗,反映了地方官的意志以及地方绅士的主张。最值得注意的是,士大夫通过宗族建设来移风易俗,维护社会秩序,造成宗族乡约化,进而组织化。  相似文献   
66.
在现代社会,由于工具理性的全面统治和价值理性的消褪,给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世界的“祛魅”,现代人所处的道德困境是意义感的丧失。解决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只能是实现责任伦理的自觉。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和完善的过程中,责任伦理的自觉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7.
辽宁阜新关山发掘了辽萧和(谐领)家族墓地、出土了萧和夫妻和其孙萧知微、萧知行及曾孙萧德恭、萧德让夫妻合葬墓。有的有《墓志铭》,作者根据《墓志铭》充实了萧和家族世系表,用符号在名上标出官爵,名下注出生死纪年,有夫人者也列出名,此文有助于辽史研究者利用。  相似文献   
68.
马卫东 《殷都学刊》2008,29(4):39-43
春秋时期,郑、宋、卫三国基本上是因循旧制,任用公族执政。但由于历史传统、现实国情不同,三国的世族政治亦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郑国世族形成较晚,“七穆”兴起后,郑国形成了卿大夫执政制,诸卿互相制衡、联合执政,使郑国国内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宋国政治的特点是君权较强,政权下移较缓,君权在与卿权的斗争中稍占上风。直至春秋末期,宋国政权才完全落入“戴氏”的手中。卫国在春秋早期社会矛盾的焦点是公室内部争夺君位的斗争。春秋中叶,卫国的世族势力壮大,公室与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春秋晚期,卫国君位争夺与君卿斗争互相交织,内乱频仍。南氏乘机崛起,并在战国时夺取了政权。尽管春秋时期郑、宋、卫的政治各具特色,但其总的发展趋势是相同的,即经过公室与世族、世族之间的激烈斗争,列国最终均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69.
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员工面临着自身职业生涯的国际化。来自工作与家庭的冲突成为企业和外派员工共同面对的难题,且已危及企业和员工个人的发展。文章分析了外派员工家庭难题及其产生的根源,探讨企业如何帮助外派员工解决家庭难题,提出了从制度和程序两个层面构建外派前、中、后三个阶段的组织支持策略,以期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员工职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和谐共融。  相似文献   
70.
青少年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875名初一至高二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了青少年疏离感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环境疏离感最高,其次是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最低。(2)高中生疏离感显著高于初中生,在每一年龄段内,疏离感随年级升高而增强;但青少年疏离感性别差异不显著。(3)家庭功能中的角色、沟通、情感反应和情感介入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疏离感,问题解决和行为控制对青少年疏离感的预测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