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1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5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97篇 |
理论方法论 | 51篇 |
综合类 | 1114篇 |
社会学 | 8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71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94篇 |
2011年 | 87篇 |
2010年 | 102篇 |
2009年 | 78篇 |
2008年 | 97篇 |
2007年 | 116篇 |
2006年 | 108篇 |
2005年 | 112篇 |
2004年 | 118篇 |
2003年 | 96篇 |
2002年 | 71篇 |
2001年 | 62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在探析新时期婚姻伦理小说的时候,张弦、谌容的创作也是不可逾越的.前者注重对现实婚姻社会因素的探视,后者着意个人素质、性格、感情等方面的思考.张洁所苦苦追求的理想婚姻而终不得的诸多因素,在这里找到最为形象的阐释. 相似文献
992.
陈宁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282-286
“五四”女作家的小说叙事具有独特的“自足性”.她们以作家主体为话语中心,以个体的感知替所有角色代言,小说中各种叙事技巧的使用皆为达到个体言说的快感.从叙事视角看,作者、叙述者、被叙述者的身份不断出现重叠、错位和流动.从叙事结构的安排来看,作者惯用书信、日记等体裁推进情节发展,交代故事背景,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女作家对小说叙事结构的安排,同时又给单纯的以“心理-情绪”为中心的结构以物化的情节形式.“五四”女作家这种叙事上的“自足性”与她们当时“边缘化”的生存心态和女性意识有着直接的联系.文章力求通过对“五四”时期女作家代表性小说的叙事特征的分析,展现其背后隐含的“五四”知识女性独特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993.
时空叙述与韩少功的小说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坚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22(5):76-79
韩少功的小说中,多层次、多形态的时空叙述赋予文体以明朗、悠扬而深沉的意味,这是一种特殊的对于小说文本形态的设计与搭建,它隐含着叙述人的情绪结构和对世界的体认。 相似文献
994.
臧玉超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88-90
沈从文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新时期以来,学界对沈从文及其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文章主要从情景叙事的角度研究沈从文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并分别从自然风景的描绘和意境的营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弥补学界在叙事学角度研究沈从文小说文本的空白。 相似文献
995.
从日常生活角度,分三个方面探讨刘震云官场系列小说的"权力"特征:一、权力在日常生活中以日常权威和权力崇拜的形态出现;二、权力的运作方式:权力和日常生活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产生互动,"关系"是其互动的润滑剂;三、权力游戏的动因是争权夺利和琐碎的日常生活事件,权力游戏是荒诞和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996.
孙瑞雪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4):89-94
在传统羁绊与现实困难的压力下,自我意识觉醒的新青年普遍产生了"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迷惘和悲哀,正是这些困扰着新青年们的自我难题成为迫切要求表达的主题,就此而言,成为"问题"的自我恰恰成就了作为小说的自叙传.所以自叙传小说在更准确的意义上说乃是一种"自我问题小说",属于"五四"以来问题文学的一支,而非一般所谓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小说或主观抒情小说. 相似文献
997.
张宁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5):37-41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不管小说作者身份如何,都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带入创作,形成了维多利亚时期文坛一道特别的风景,其中卡莱尔、迪斯雷利、狄更斯和盖斯凯尔夫人等人的作品,标志了19世纪早期的英国浪漫主义向19世纪中晚期的批判现实主义转型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998.
王鲁彦的小说在现代乡土文学流派中特色独具。探讨王鲁彦小说的叙事技巧,文章从四个方面:选择家乡作为叙事空间;根据表达感情和塑造人物的需要灵活转换叙事视角;为了更好的吸引读者而前后调动叙事时间;叙事手法的巧妙运用,分析了王鲁彦小说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999.
1000.
陈颖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3):193-206
从人的自然本性、生存环境、社会政治、经济资源、宗教信仰等多重因素中探寻中西战争传统与战争观念的异同。可以发现,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即男性荷尔蒙的驱动,中国远古神话和古希腊战争神话都不约而同赞颂生命、勇气和力量之美;从人的生存环境看,从黄河流域繁衍发展的华夏先民自古安于农耕生活,求稳求安而不好战,造就了以防御性为基础的军事传统,而草原的广袤、森林的阴鸷和海洋的辽阔造就了欧洲很多民族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赋予其向外扩张的强烈欲望;从政治上看,华夏先民在民族融合的战争中是以汉民族早熟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文化同化周边的少数民族,而不主动发动侵犯异族的战争,而欧洲的政治版图则变化剧烈,其三千多年的战争历史既是一个弱肉强食、强国争霸的历史,又是一个文化融合、推动文明发展的历史;从宗教信仰看,历代中国都是封建帝王专制的大一统社会,政教分离,宗教无法干预政治,因此,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宗教战争,而欧洲的宗教力量十分强大,甚至可以通过国家的力量发动战争,由罗马天主教发动的历时二百年的十字军的九次东征就凸显了宗教对于欧洲政治的巨大影响;在战争哲学观上,中国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战争观,对战争取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