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8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21篇
人口学   57篇
丛书文集   93篇
理论方法论   36篇
综合类   475篇
社会学   2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Research on domestically violent men typically takes an oppositional logic of gender. While the significance of class in researching domestically violent men is identified, class and gender are often treated as separate entities that do not complicate each other. Drawing upon group observation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paper identifies how intersections of class and gender manifest in the counselling experiences of domestically violent Taiwanese men. From a Bourdieusian feminist analysis, the authors analyse (1) how class distinctions serve to (re)produce gendered hierarchy; (2) how contradictory experiences of gender reveal a rel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class; and (3) how the gendered nature of domestically violent men is inscribed with a meaning of (working) class specificity for maintaining middle‐class ‘purity’. In analysing men's multiple and conflicting experiences,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research on domestically violent men by showing how class and gender are actively constructed and not produced in a monolithic/invariant way.  相似文献   
32.
何方昱 《学术月刊》2012,(5):145-154
1936—1949年浙江大学史地学系的组建与存废,无疑是民国学科史上较为特殊而重要的事件。受现代知识学科化和专业化的影响,彼时各大学多将历史学系与地理学系分置。竺可桢、张其昀则秉持"史地合一"的通才教育观,创建史地学系,下设史学与地学二组,既造就史学与地学的专门人才,又特重二者的关联,以达专精与通识之间的平衡。浙江大学史地学系不仅在组织结构、课程安排及学术活动等领域独树一帜,还培养了大量史学及地学方面的通才与专才。它的创建与存在是竺、张二人成功掌控了学术机关与思想资源后,贯彻其理念的必然产物。在1949年的政权更替中,竺、张二人相继离开浙江大学,最终导致历史学、地理学分离。浙江大学史地学系的意义,是在西方现代学科体系的影响之下,中国学界有识者面对现代学科体系冲击的一种创新与坚守。  相似文献   
33.
文学地理学是中国本土化学科,其学科建立的意义在于以中国声音传达在以批判传统文学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对于文学、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开拓,然这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由于对“文学地理“这一核心概念理论界定不清,而直接导致了文学地理学系统建构的盲点与困难.为此,回归中国古代资源,从人-地及其关系-文学地理-文学地理学、地理-作家-文学-地理两个关系范式来寻求这一问题的解答显然具有研究的学理性和学科发展的亟需性.  相似文献   
34.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西方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在上世纪 70年代开始便给传统翻译理论和实践观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然而与国内文艺理论界对女性主义理论的广泛介绍和深入研究相比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介绍明显滞后 ,与当前国内深入讨论的后殖民翻译研究的情形也无法相提并论 ,实质性的深入研究更是罕见。尝试对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进行全面地介绍 ,以便能引起国内译学界的重视 ,促进这一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5.
历史地理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著作之才,接踵而出,自古历史地理文献数量多,内容丰富。在历史上诸多地理书中撷取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明代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考察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撰述宗旨以及对历史地理记载等的异同,以明其在我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同时,也为我们今天历史地理文献的编纂如何体现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如何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为乡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服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6.
石晓博  张念贻 《唐都学刊》2013,29(2):117-122
耿翔诗歌创作中,坚守现实主义并延伸着社会视线,激扬浪漫主义的个人情愫和艺术视野,可以说是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交融之中探索诗性精神.试图通过对耿翔诗歌纵横考量进行解析,并最终认为,在陕西当代文学之中,耿翔以故乡马坊为主题的诗歌散文的双文本创作构成了陕西文学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7.
于档 《晋阳学刊》2008,(5):112-115
新时期女性散文是当代女性作家创作中最为成功的部分之一,也是诸种文体中女性主义意识表达最为直接的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女性主义意识的拓展,主要是从女性的自我处境表达、自我确认、自我反省三个方向展开的,具有女性意识的先进性。但近十年来,消费文化的泛滥成为影响女性散文进一步发展的负因素,散文中的女性主义意识有消退的迹象。  相似文献   
38.
秦嘉、徐淑的诗歌既渊源于秦风,又超越秦风,融合了文人的才学灵感和不同地域文化精神而展示出崭新的精神创造,其创作上的成功标志着汉代陇右地区文化的长足进步.秦嘉、徐淑夫妇对书信体文学具有开拓之功,徐淑《答秦嘉诗》是楚风、秦韵相融合的艺术结晶,并对文人五言诗创作具有推动之功.  相似文献   
39.
毛利霞 《北方论丛》2015,(4):101-107
约瑟芬。巴特勒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权运动先驱。为了废除针对社会下层女性的《传染病法》,她成立全国妇女协会并出任领导人,通过到处演讲、报刊发文、组织请愿等方式反对国家规范卖淫;她谴责《传染病法》违背道德、法律、歧视社会下层女性,主张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为女性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争取男女平等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0.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women working as civil engineers within the UK construction industry perceive work–life balance and considers strategies they use to achieve this. The findings are presented of a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ject that explored the experiences of women in this role, focusing on the subcultural context of a profession that is dominated by the values of presenteeism and infinite availability. A feminist post‐structuralist framework is used to analyse how women negotiate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time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ir other roles as carers and nurturers unsettle male work practices in this highly gendered profession. There are gradually increasing numbers of women i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roles and their success appears to depend on being able to fit in to the dominant masculine culture of long working hours and the male pub gathering. Despite an increased presence, women's minority status in construction continues to challenge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this is central to the conflict many face between the dual roles of corporate worker and private non‐work pers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