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2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23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131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220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1564篇
社会学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中唐以后,除了民间广为流行的长短句外,还出现了文人亲自创作的长短句。文人的长短句到底起源于哪里?假定文人的词是受民间词的影响而产生的,那么什么原因使文人对长短句保持持续不变的关心,并给予了词的地位?民间词的内容和风格是以怎样的方式传达到文人那里?解决了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民间词文人化过程中文人词的形成原因,同时可以对定论词的性质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32.
高甲布努瑶歌文本是瑶族用壮族古壮字传抄并以北部壮语方言为主要演述语言的民间口承文献。桂西北壮汉瑶三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征为群际接触提供重要场域,也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空间基础。受接触场景中政治、交通、经济与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清末民初桂西北壮汉瑶三族的群际接触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接触情况,其群际接触的中介变量包括群体间的依存关系、群际互动、群际情绪和认知因素等,这些中介变量所凝练出的历史经验对当前推动民族交流交融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3.
中国共产党进入赣南和闽西地区后发现当地群众在心理上过度依赖民间信仰,这种情况对于建立和稳固苏维埃政权产生了碰撞和摩擦。为此,中国共产党期望通过法律制度、社会教育及发展戏剧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民间信仰加以改造。随着群众革命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农民群众崇拜神灵的观念逐渐弱化,开始从神权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思考自身作为“人”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对民间信仰的改造有利于乡村社会群众革命意识的觉醒、民间信仰活动开支的节省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34.
随着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公共休闲文化空间正在成为基层文化复兴与发展的重要场域。以三边民俗文化园为例,通过考察分析文化空间的特色设置、建构逻辑与文化拾遗,发现民俗文化空间蕴藏推动乡村发展、提升民众自信与培育民族精神的丰富文化资源。但文化空间的民俗传统脱离昔日的原生态语境,在行政作为与旅游观光目的下被静态复制或用于寄托乡愁。这种文化空间建构方式在为振兴乡村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潜藏着地方民俗发展的问题与局限。只有充分关注乡村文化发展语境、乡村民俗本来样态、乡村民众心理微变和乡村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联互动,才能有效推动地方民俗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5.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锦州皮影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出现新的变化:皮影道具的制作由牛皮、塑料等材料取代了驴皮,皮影戏表演由多人取代了单人,皮影戏表演内容由“熊出没”“小苹果”等现代题材取代了“仙鹤斗乌龟”等传统节目。分析锦州皮影的创新发展之路,对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间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文化带动旅游,旅游搞活经济”的模式在全国已经成为常见的经济形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新建的、基于神话和民间信仰打造的旅游景观,与当地居民及海内外香客对民间信仰宗教化的理解,以及国家的宗教政策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作为一处旅游景观,扎麻隆凤凰山的九天圣都筹建于20世纪末,现已成为区域内闻名的民间信仰道场。扎麻隆凤凰山身份与功能的交互与矛盾,以及扎麻隆村权力格局对其影响无疑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现象。  相似文献   
37.
《大傩图》中人物极具符号性的装饰及道具所蕴含的民俗信仰因素,可以证明此图所画为仲春民间兼有驱傩、祈雨、娱乐功能的社火表演,更名为《社火图》较准确,不更名亦可。图中人物妆饰有“溪蛮”色彩,保有南方民族融合的痕迹。以执帚者为一号人物的一般说法可能有误,领队或一号人物当为蝶冠者。他们且行且吹打,滑稽搞笑,显然领队的临时掉头导致了队伍一团混乱,但此乱非真乱,抽去表象便可见队形乃呈反“S”或“龙抬头”状,属于(何意?)太极图式,具有深刻的寓意,且能最优化集中定格12个人物,如此匠心不能不令人击节。人物衣袍多着补子,而补子至明代方形成制度,故此图断代为宋值得怀疑。人物假面黑符至今仍存在于社火及戏曲脸谱中,当为我国戏曲脸谱之早期形式。  相似文献   
38.
民间叙事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可分为高尚型、迂腐型、卑劣型三种,这些形象具有民间性、虚拟性、复杂性特征,研究民间叙事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及其特征对深入理解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
十七年文学民间叙事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七年文学中的民间叙事具有现代化倾向,文学创作从故事到叙事表明,现代民间话语权利在生成;十七年文学的叙事主体主要是民间叙事;民间叙事的表现形态是革命传奇叙事和农村叙事.  相似文献   
40.
《生死疲劳》是莫言在艺术创作中向民间文化和民间资源的一次自觉的撤退和回归。小说通过章回体的运用,进行了一次整体的艺术突围。由此,民间的声音打破了历史的沉默,以往宏大叙事遮蔽之下的历史的另一面得以浮现出来。小说不仅展示了民间的生存状态,而且带来了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历史的"黑手高悬",一场场以历史的名义发动的无理性运动骚扰着人们,使得人们在与历史的较量中"生死疲劳"。这样,小说以轮回传说的书写形式,在消解现代性历史强力的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切怜悯情怀。这或许就是莫言在《生死疲劳》中书写民间历史的真正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