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7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28篇
管理学   22篇
民族学   133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64篇
理论方法论   52篇
综合类   1925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狐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对象之一,狐故事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题材之一。以唐小说为代表,狐形象经由了妖性狐向人性化狐的转变。唐小说中狐故事类型的嬗变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民间信仰从对象到内容的转变,一方面反映了古典小说创作观念由“实录”到“虚构”的逐步进化。  相似文献   
172.
The paper examines one of the major metalinguistic debates in post‐war Germany: the debate about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on German, an issue which was raised in the 1990s in the German media and has dominated media discussions on language ever since. The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debate is deeply embedded in current socio‐political discourses as well as in long‐term discursive traditions concerning, on the one hand, the socio‐political changes following German reunification in 1989/90, which involved a revision of the concepts of nation and nationalism, and, on the other, the genesis of the concept of nation, which is closely bound up with the history of the educated bourgeoisie and the process of standardisation as well as linguistic purism. It is argued that the debate on Anglicisms, as is the case in many other metalinguistic debates, cannot be regarded in isolation from the socio‐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ntext of historical usage within which it is embedded.  相似文献   
173.
唐前西施形象演变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施作为一个妇孺皆知的美女,其美人形象早就定格于先秦诸子著作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发展、创作主体的发挥、大众审美情趣的变化以及其他各种需要,西施的形象便经历了一个由单纯到丰富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4.
我国指导性案例的效力经历的是由柔性到刚性转变的渐进过程,但人们却并未就其规制司法裁判的约束效力取得相同的理解和一致的认可。对此,人们可以制定出多种关于案例指导制度实践功能的描述性设计和规划,每种设想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效力定位。但作为非正式的法律渊源,指导性案例的最终归宿必定是回应当下的司法现实,只有将其映射到社会生活当中,才能真正探究其制度运作的实践功能所在。其实,指导性案例的角色定位不当反映出理性与权威之间存在的悖论,与其将指导性案例的裁判理由和裁判要旨强加于人,不如充分发挥其理性说服的意蕴和效用,力求引导人们就诸多问题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75.
白马藏族民间故事是该民族创造并传承的口头文学作品,包括传奇故事、生活故事、爱情故事、动植物故事、官民故事等;这些故事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反映白马藏族社会生活以及白马民众理想愿望,在艺术上具有形象塑造区域化、纪实与幻想兼容化、情节结构程式化、表现手法多样化、语言运用本族化等特点,堪称中国文学和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块奇珍。  相似文献   
176.
在甘、青、宁和新疆地区 ,在民间婚礼中 ,曾经活跃着三种婚俗性的民间舞蹈表演。然而 ,随着历史的推进 ,也出现了舞蹈历史兴衰的现象。本文以中国西北地区的撒拉族、回族、维吾尔族婚礼中的舞蹈为研究对象 ,在大量第一手调查资料、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试图分析《堆依奥依纳》、《宴席舞》、《纳孜尔库姆》这三种婚俗舞蹈各自兴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7.
汉民族民间歌舞不够发达,而且自宋以后,越往近代,越靠近汉民族文化中心区,就越不发达,这与汉民族文化中强烈的性禁忌有密切与直接的关系。纸、笔(印刷)是书面文学传播的重要工具、手段与方法,对书面文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的造纸术与印刷术在宋代发展成熟并且相汇,使文学作品的大规模展开与传播成为可能,从而为宋元时期小说的兴起提供了基础与前提。  相似文献   
178.
毛巧晖 《晋阳学刊》2007,(5):121-124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解放区掀起了一场新秧歌运动。新秧歌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民间",它的主体为工农兵,内容与主流话语一致。当时的权威话语期望新秧歌既能成为新文艺,同时又不脱离民间,但它的创作者追随意识形态话语,忽视了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使得它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既没有对书面文学产生触动,也没有在民间文学领域留下痕迹。新秧歌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在当今仍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9.
文章对舞蹈的思路创作、社会意义,以及民族间舞蹈的教育与传播等问题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180.
邱付平 《云梦学刊》2003,24(3):75-77
《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是世纪初出版的一套以知青为题材的文本,这套文本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文本的作者面临着一种在纯文学与商业化之间进行艰难选择的困惑;其次,由于审美品格的缺失,致使文本的备忘价值大于其审美价值;第三,文本的策划者将这套文本定位为“民间文本”,带有很大的虚幻性与不确定性。纵观知青文学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这套文本并未能将知青文学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知青文学的创作有待突破与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