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86篇 |
免费 | 180篇 |
国内免费 | 9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6篇 |
民族学 | 48篇 |
人才学 | 3篇 |
人口学 | 20篇 |
丛书文集 | 1042篇 |
理论方法论 | 136篇 |
综合类 | 7351篇 |
社会学 | 153篇 |
统计学 | 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76篇 |
2019年 | 73篇 |
2018年 | 74篇 |
2017年 | 68篇 |
2016年 | 113篇 |
2015年 | 186篇 |
2014年 | 517篇 |
2013年 | 369篇 |
2012年 | 597篇 |
2011年 | 757篇 |
2010年 | 633篇 |
2009年 | 581篇 |
2008年 | 574篇 |
2007年 | 765篇 |
2006年 | 672篇 |
2005年 | 576篇 |
2004年 | 533篇 |
2003年 | 523篇 |
2002年 | 414篇 |
2001年 | 322篇 |
2000年 | 174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黄继忠于1983年受邀至美国讲授《论语》,在此后近20年去国离乡的日子里黄继忠相继翻译了《论语》《道德经》等中文典籍。透过其《论语》英译本,可以看到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本形成的影响以及作为华人译者的黄继忠在其译本中坚持选择“直译”翻译策略的原因。文章尝试从文化身份建构视角探讨离散经历对黄继忠《论语》英译本形成的影响:基于海外华人译者共有的离散经历,黄继忠译本呈现出华人译者译本的共性因子;其次,从黄继忠个人文化身份诉求出发,探讨“直译”翻译策略所带来的个性译文。 相似文献
992.
史志康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1):5-10
《论语》是通达孔学、理解孔子必读的原典。《论语》中很多脍炙人口的教诲与西方文化中很多名人名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有时将二者并置一起,彼此大可水乳交融。为了努力帮助西方读者明白易懂地欣赏《论语》中所包含的孔子思想之精华,通过在翻译《论语》的某个篇段之后,加上“欣赏与评说”部分,用一种最为明晰的方法阐述孔子的思想,其中最为有效的一个手段便是,用西方文化中人们熟悉的思想为孔子的思想作脚注。 相似文献
993.
舒舟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23-128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关于意义构建的理论。它强调隐喻是人类日常生活和表达中的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人们通常把比较熟悉和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和比较抽象的概念域上,这种从源域向目标域"跨域映射"的过程是人们概念形成的重要认知工具。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渊源,其表达方式充满文化图式,如何将这些富含文化内涵的意象概念传译到译文中去是中国古典散文翻译的难点。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下,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比较分析和探讨中国古典散文意象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994.
文章分析和探讨了外语写作能力的心理结构,回顾了图式理论的运用情况,并在外语写作能力心理结构的分析中发现。正是外语学习者大脑中存储的各种语言图式(其中主要包括文本图式、语段图式和语句图式)才把外语学习者所学到的有关写作的一些外语语言知识和写作知识与写作技能联系在一起,并构成了一个人的写作能力。该发现揭示了图式在写作能力中的重要性,以及图式理论在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在写作能力的教学和培养上,除了有关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和练习之外,还应促进图式的生成和积累。 相似文献
995.
郭世凤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5):162-164
聚合词是汉语特有的结构性词形,这种独特性形成聚合词英译上的一个难点。通过对汉语语料英译的观察与分析发现,在三种语境下,聚合词英译可用直译;在聚合词充当回指语时,可用意译。此外聚合词充当回指语时,其语用意义与先行语相关联。这一发现揭示出聚合词译语的语义来源,也为聚合词的意译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996.
翻译批评是翻译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评价监控翻译质量,也可把翻译实践中的问题反馈给翻译理论家,以进一步完善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所以开展积极的翻译批评是保证翻译质量,繁荣翻译事业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97.
陶然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251-1255
基于认知隐喻的概念、特点以及运作机制,重点研究了隐喻与文化的关系、不同文化带来的隐喻变体的类型以及导致不同文化中隐喻变体的原因。结合近年来部分学者对于隐喻翻译的研究,尝试了将隐喻与文化理论结合起来对英汉互译进行解释。研究表明:认知隐喻与文化对英汉互译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和理论以及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对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进行阐释,结合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比较这两种翻译策略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指出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时,译者宜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以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可读性为目的时,宜主要采用工具型翻译。 相似文献
999.
陈紫薇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1)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应用文体翻译及其理论研究在翻译界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平行文本(parallel text)比较模式和由德国功能派翻译学者Christiane Nord提出的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模式在应用翻译中都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本文以一则应用文本的英译为例,试图比较两种模式的异同,以期译者能认识到二者的优点和局限性,将两种方法综合运用到翻译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00.
"化形析字"是基于汉字的特殊结构特点,通过离合、增损和假借汉字字形来含蓄机智地表情达意的一种修辞手段。首先概述化形析字,将汉语的化形析字与英语的anagram作比较,并阐述化形析字的语用功能;然后就《三国演义》Moss Roberts和C.H.Brewitt-Taylor两英译本中有关化形析字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最后针对化形析字的翻译策略,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