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167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913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51.
诗歌用典艺术在唐代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和完善,继承了基本的用典方法又在技巧和境界上有很大提升,真正达到了如盐融水、辞约意丰的高妙境界。  相似文献   
152.
史容《山谷外集诗注》、史季温《山谷别集诗注》延续了宋人注宋诗的优良传统,在引典、释意、诗学研究、校勘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二史注总结了黄庭坚诗的重要用典技巧,包括典故的活用、反用、借用、兼用、摘要以及句式的模仿等。二史注特别重视运用"以史证诗"的方法解释黄庭坚诗,利用各种宋代史料,考证了黄诗的创作背景,总结了题旨,并重点解释了与时事相关的诗句。二史注还常常以"心解"的方法揣摩黄庭坚的创作心理,阐发言外之意。在此基础上,史容高度评价了《山谷外集》的成就与价值,认为其风格高古,不容弃去,并总结了黄庭坚诗有为而作的命意特点。此外,史容注还对任渊《内集注》有所补正,并从事了校勘工作。  相似文献   
153.
"今文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潮对晚清诗学的影响是双重的,它不仅具有一般学术法则对诗学发展的规约性,而且也在意识形态领域决定了晚清诗学的发展演变。从发生学上来讲,"今文学"的兴盛与晚清诗学的演变往往表现出同构对应、共振同行的关系。晚清诗学演变在诗学生态、诗学主体、诗学行为、诗学接受、诗学价值等层面都与"今文学"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而且,晚清相关诗学家与诗派的诗学演变也体现出与"今文学"发展较为相似的对应性进程。  相似文献   
154.
日本学者仓田淳之助和小川环树所辑《苏诗佚注》保存了稀见而重要的赵次公注,展现了赵次公创导的重要注释方法:其一,赵次公注的释意,以"心解"的方法逐句详细释意,揣摩苏轼的创作心理,阐发言外之意,并有根据苏诗的结构分段释意,在宋代诗歌注释中独树一帜。其二,在此基础上,赵次公注详细分析了苏轼富于创新的创作个性,包括不用古人事、语、意而自命新意、翻新意于古人之上、自创新格等方面,是寓诗歌研究于注释中的典范。《苏诗佚注》中的赵次公注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5.
"湖畔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诗歌除了对自然主题的关注之外,还刻画了大量的纯朴自然的女性形象。她们身上体现出的真、善、美衬托了诗人对于美的坚持与追求。基于对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类型的分析,探讨了诗人对于女性主体价值的叩问与寻找,从而挖掘诗人对于女性形象的观照以及对女性主体地位与价值更加深刻的思索。  相似文献   
156.
作为一种文艺批评理论,接受美学将研究重点由传统的以作家为中心或以文本为中心转向了以读者为中心,突显了读者在文学作品接受方面的作用。文章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盛行的寒山热为例,列出读者和接受环境创造性叛逆的理据,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提出:接受者和接受环境创造性叛逆的制约因素之一是当时接受环境中的接受者期待视野,并且鉴于期待视野的动态性而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及恒定性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157.
网络化时代的今天,在诗歌民刊网络化与诗人创作网络化之外,海峡两岸另有一些诗人以"多媒体诗歌"这一新颖的形式,力求突破传统的诗歌创作,并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诗人毛翰先生的多媒体诗歌实验在网络时代"多媒体新诗"创作潮流中颇有创新之处,这种多媒体诗歌实验,展现了网络时代中国诗歌发展的广阔空间与乐观前景,既有引领新潮的前沿性探索,又传承了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书画紧密结合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8.
德国著名表现主义诗人本恩(Gottfried Benn, 1886-1956)生于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却没有受父亲的影响走进基督教会,而是成了一名医生.虽是如此,在他一生发表的近五百首诗歌中,上帝与众神仍然是重要的主题.无论是在生命的哪个阶段,本恩对神、对上帝、对神性与信仰的思索都没有停止.根据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人之所以会思考宗教问题,是因为人有灵魂.作为一个医生诗人,本恩虽然没有在解剖人体的时候发现灵魂,却在一首首诗歌里表现出对灵魂的认识以及灵魂对至高无上者的体验与渴求.  相似文献   
159.
中国抒情文学体系深层建构所面向的问题,值得当下学界加以重视与反思。在现代历史语境背景下对中国古典抒情传统论题之隐然迹出,一方面有力地印认了中国诗言志、诗缘情的传统文学之味;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文学思想进一步的研究拓宽了意识视界与阐释空间。这对人们从文类特征的独到角度来重新体识与发现中国古典抒情传统之内在意蕴,无疑有着深远的助益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0.
文章以格特的关联翻译理论和辜正坤的诗歌鉴赏五标准为理据,对《红楼梦》卷头诗的荚译从含义纬度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这种分析为诗歌翻译批评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