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167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913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3 毫秒
171.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旁有两块植树碑,一块是清朝乾隆皇帝丁未年(1788)所立,一块是民国十一年(1922)燕京大学教育系壬戌班所立,本文对这两块碑的碑文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72.
木斋  尚雪红 《求是学刊》2012,39(3):104-109
陆机应是南人中写作新兴五言诗的第一人,其五言诗风格和成就,是陆机入洛学习和仿效曹魏文化的结果;陆机代表作《赴洛道中作》,应是陆机多次赴洛中的晚年之作;陆机对曹植代表的建安诗风的模拟仿作,正是陆机对曹魏文化学习和模拟的结果,其中对十九首的拟作,也应该是陆机在北方生活了相当长时间之后的作品,而非陆机赴洛之前所作.  相似文献   
173.
梅华 《唐都学刊》2012,28(6):96-99
苏、黄诸人"以诗为词"自北宋以来已成为共识,但黄庭坚的"以诗为词"则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在理论上,与苏轼认为词是"诗之苗裔"不同,他注重以学问为词;在实践上由于受到其诗学理论的影响,他更注重用诗歌的创作手法来写词,即"寓诗人句法入词"。故对黄庭坚"以诗为词"的正确认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破体"、"立体"两种文体观,从而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4.
在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古代社会,对儒家道德的虔诚信仰,对纲常伦理的坚定恪守是其核心教育理念。为确保儒家伦理的神圣感并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中国传统社会建构起诗教为先、乐教为纲、礼教为本、史教为辅的道德信仰教育体系,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古典诗词、艺术鉴赏、封建礼教和史学常识等内容之中,以期达到“兴民德”、“别善恶”和“化成天下”的目标。古代道德信仰教育理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遗产,对现代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5.
康乾盛世时期,桐城文学繁荣,桐城文派执清代文坛之牛耳,而张英号称“龙眠五子”之一,其诗文作品繁多,影响很大。文章通过对张英著述的解读,旨在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张英其人、其文、其诗,从而进一步认识清代的文学发展与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76.
霍俊明 《南都学坛》2008,28(1):76-81
在"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研究和新诗史叙事中白洋淀诗群业已成为经典。白洋淀诗群的经典化过程与朦胧诗、前朦胧诗、新诗史写作模式、新诗史研究方式的转换都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注意白洋淀诗群在当代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注意到白洋淀诗群是如何被经典化以及其中的女性诗人是如何被去经典化的。在白洋淀诗群的相关研究中,还应该注意对那些仍被历史叙述所忽视的诗人进行关注和挖掘。基于此,白洋淀诗群中的几位女性诗人就具有不可替代的新诗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7.
俞明震作为近代著名诗人,其诗歌在新旧转型的时代背景之下,具有某种典范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俞明震写景颇负盛名,其笔下以“有我之境”为主,景物多为互动的对象;在继承宋人“以议论为诗”的轨辙时,表现了思考中的深刻与迷茫;而他苦吟之作所呈现的局限性,也为讨论传统诗词的困境和文学史的发展演变提供了角度和空间。  相似文献   
178.
独特的修辞更能成就个性化的诗人。近些年来,陈先发在诗歌创作上的修辞探索引起人们的关注:借故翻新的互文性写作,古诗意象的唤醒和现代灵魂的注入,使诗歌表现出对生存与写作的多重焦虑;人与物的通灵及轮回意识增强了诗的魔幻色彩,产生了第三者观察视角和意象指向不确定等美学效应。设置非象征与象征的迷宫,通过自然隐晦揭示生死意识;感觉的具象化与自然的典故化,使诗歌形象灵动;复杂的简单与意义的含混使诗歌语言节奏自然,语义多重可解,蕴藉深厚。  相似文献   
179.
唐代西北民族关系给唐人生活、思想以及唐诗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西北诸族的"异质文化"触发了唐人用诗来表情达意的创作欲望,这不仅拓展了唐诗的表现领域,还使其包含了民族因素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80.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代叙事诗创作的高峰,而叙事诗的兴起与明末清初"诗史观"的自觉有重要关系。正是诗人对"诗史"自觉的体认,历史意识的增强,以诗史思维贯穿诗歌创作,"诗史"创作才成为诗坛主流风尚。自觉的诗史观源自史家之笔与诗人之诗的联合,被称作"诗史"的诗人一般都具有史家的身份。"诗史相通"的观念也成为诗人的共识,他们多采用"诗序结合"、"以人存史"的纪史方式来加强诗歌叙事功能。诗史观的自觉对清诗"叙事性"特色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