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167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913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211.
毛泽东以政治家兼诗人的双重身份解读中国古典诗词,使得这种解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魅力。当他以诗人的身份出现的是时候,他往往能够比较客观地对待文学史上那些有争议而一时又难以下定论的作家作品,能够撇开纷纭众说,纯粹从诗的、艺术的、美学的角度来把握,反对穿凿附会和庸俗社会学的贴标签,殊少形而上学的、左的色彩,体现了他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当他以政治家的身份出现的时候,他却能够从那些没有争议的、大家的认识比较趋同的作家作品中,发现一些别人没有发现或是难以发现的东西,体现出古为今用、借古讽今、六经注我的特点。这个时候的批评,就不再是诗的批评,而是政治学的、社会学的批评了。  相似文献   
212.
数字用于诗中,表示松散的用法,对创造特别的意境效果具有以下作用:提供恰当、宽泛的语境,给百科条目搜索指引方向;创造鲜明的印象、优美的意境,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体验;创造特别语境效果,调动读者情感,引起读者与作者感情的共鸣。分析数字在诗中所创造的意境效果,使我们对数字在语言使用中的表现力和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13.
林耀是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云南诗坛的一位回族诗人.他战斗在黎明前的黑夜中,以饱满的激情诅咒黑暗、鞭鞑丑恶,为人民的苦难和争取光明的斗争而歌唱.他的诗,以深沉炽热的感情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深深叩动一代读者的心灵,成为大时代嘹亮的战斗号角,发挥了其应有的战斗作用.  相似文献   
214.
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为指导对经典名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第七十三首(Sonnet 73)进行解读和赏析,旨在为莎翁十四行诗的赏析探讨新的视角。发现Sonnet 73中诗人使用了大量的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认知隐喻,其中包括本体隐喻、结构隐喻、容器隐喻、意象隐喻等,构成了既错综复杂又精细巧妙的整体隐喻框架。诗人将人的生命隐喻为一年的轮回、一日的更迭,以及火焰的生熄变化,指出人到了晚年,犹如黄叶零落的秋天、犹如落霞消残的黄昏、犹如奄奄一息的灰烬,生命即将结束,死亡即将来临,所以要抓住时光的分分秒秒去珍惜生命、珍惜爱情、珍惜美。  相似文献   
215.
咏物诗是诗歌创作中的一大门类,晚唐咏物诗创作尤为可观。仅就题材而论,晚唐咏物诗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第一,自然界之物居多,社会人事之物较少;自然界之物中又以弱小者居多,表现出异于传统的鲜明个性。第二,呈此消彼长之势。第三,所咏之物多为带有悲剧性色彩之物。晚唐咏物诗在题材上表现出来的对琐细之物与具悲剧色彩之物的偏好的特征,是社会时代心理与创作主体审美情趣的反映。  相似文献   
216.
杜鹃鸟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自西周到明清二千余年间的诗歌史中,从未中断过对她啼鸣声的叙写。杜鹃多名,至少有二十几个,其命名方式大致有六种,主要根据神话传说和她啼鸣声的谐音。古代文人把杜鹃定为悲情之鸟,是古诗人自身的悲观心理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217.
从音韵、词汇与修辞、意蕴三个层面分析格律诗英译中的翻译和变通问题。结合翻译实例论述翻译诗歌要尽可能保留原诗的音韵之美,格律诗中的平仄押韵等与英诗的音步韵格之间存在可译性,因此可在不损原意的基础上表现出原诗的音韵之美;中国诗歌的用词、文法和修辞要有适当的译入语与之对应;上乘的译品能再现原作的意蕴。  相似文献   
218.
马君武是近代中国杰出的科学家、革命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也是南社中对革命文学做出卓越贡献的诗人。马君武一生致力于革命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诗歌创作数量有限,但他的诗实践了自己“鼓吹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的创作宗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应为近代文学研究所忽视。  相似文献   
219.
中国雅正文化形成于9—11世纪。此时,一个另类的话语空间开始出现,并把传统诗歌形式排斥在外,通过这种排斥,使传统诗歌成为雅正的。这个另类话语空间即本文所谓华宴。北宋初年晏殊的家宴是一个典范。这类诗酒集会有严格的规矩,通常是歌伎的演唱暗示和挑动欲望,但她们的表演总是突然中止,女性被罢遣,接下来的重心转向属于男性社会的创作:雅正的诗传统。他们的词里关于丧失与渴望的意象,实际上正好体现了社会对词曲表演本身的限制,因而成为合法的。另一方面,词体中文言和白话语言层次的参差对照及突出转换,也暗示了欲望的中止和诗意的产生。如此,雅正文学在其自身的形成中获得了一个影子,它在词中存在,容纳了在雅正的诗文中不能表现的东西,并使其他一切都变得缺乏意义。  相似文献   
220.
梁尔涛 《殷都学刊》2008,29(3):94-97
唐太宗及其文臣在反拔梁、陈宫体的诗学实践时大力标举“雅”诗学观念,并且创作了大量的宫廷雅诗。这类诗歌内容上以咏歌王政为雅,诗致教化为雅;美学品格上以中和为雅,典丽为雅。唐初的儒道合流又使源于儒冢思想的雅诗学观吸收了一些道家思想的因子,表现在诗学追求上为以隐逸、清虚为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