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899篇 |
免费 | 4133篇 |
国内免费 | 123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382篇 |
劳动科学 | 26篇 |
民族学 | 1821篇 |
人才学 | 10篇 |
人口学 | 1857篇 |
丛书文集 | 16464篇 |
理论方法论 | 5346篇 |
综合类 | 89122篇 |
社会学 | 5599篇 |
统计学 | 464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637篇 |
2023年 | 834篇 |
2022年 | 1020篇 |
2021年 | 1076篇 |
2020年 | 1378篇 |
2019年 | 1351篇 |
2018年 | 1374篇 |
2017年 | 1626篇 |
2016年 | 1712篇 |
2015年 | 2276篇 |
2014年 | 5588篇 |
2013年 | 7404篇 |
2012年 | 7248篇 |
2011年 | 8358篇 |
2010年 | 6842篇 |
2009年 | 7044篇 |
2008年 | 7427篇 |
2007年 | 9435篇 |
2006年 | 9608篇 |
2005年 | 8894篇 |
2004年 | 8475篇 |
2003年 | 8217篇 |
2002年 | 6641篇 |
2001年 | 5558篇 |
2000年 | 3273篇 |
1999年 | 948篇 |
1998年 | 482篇 |
1997年 | 386篇 |
1996年 | 357篇 |
1995年 | 290篇 |
1994年 | 224篇 |
1993年 | 182篇 |
1992年 | 147篇 |
1991年 | 120篇 |
1990年 | 68篇 |
1989年 | 62篇 |
1988年 | 70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29篇 |
1985年 | 96篇 |
1984年 | 100篇 |
1983年 | 71篇 |
1982年 | 65篇 |
1981年 | 59篇 |
1980年 | 50篇 |
1979年 | 52篇 |
1978年 | 46篇 |
1977年 | 16篇 |
1976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80年代 ,人类学曾经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写文化”大论争 ,其代表就是《写文化 :民族志的诗学和政治学》与《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其核心问题就是民族志写作中的修辞、叙事的政治和策略等 ,对传统民族志提出反思和挑战。之后 ,一些人类学家鉴于“写文化”基本只是提出问题 ,却没有提供答案 ,于 1998年结集出版了《写文化之后 :当代人类学的认识论和实践》 ,试图提出一些可能的方案。反观“写文化”和“写文化之后”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对人类学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深刻意义的方面。 相似文献
92.
晋西北山曲、陕北信天游、内蒙古原绥远地区的爬山歌 ,体例相同 ,词曲相近 ,共同构成我国北方单独的一个民歌圈 ,其生成与清代民国时期的“走西口”移民运动密切相关。在“走西口”过程中 ,晋西北、陕北人口大批向河套及大青山前后地区移居 ,形成以山西河曲、保德人和陕西府谷、神木、榆林人为核心的“河府移民圈” ,人口同源支持了民歌共性。长盛不衰的雁行式“走西口”生活 ,不断刺激着民歌的创造与发达 ,使三地民歌的交汇共生走向高潮 ,在发展中推动了三地民歌的同质化过程。 相似文献
93.
"整合"和"民族整合"两词在当前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繁,学者们对"民族整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实现学术话语的趋同性认识和使用,有利于消除歧异性理解,形成认知上的共识.本文在对"民族整合"的不同表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为"民族整合"是不同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94.
西部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法律保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之一。我国制定“退耕还林还草”战略决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西部地区人民营造一个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战略决策,必须尊重群众意愿,确保林草的成活率;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实行综合治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法规措施;必须认真落实保护农民土地经营权的法律规范,树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协调观;必须建立和健全西部地区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充分利用价格杠杆的作用促进西部地区的生态平衡。西部大开发要维护经济发展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建设山川秀美的新家园,让西部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相似文献
95.
性人类学主要针对部落社会以及其他技术不发达的非西方文化中的性实践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 ,关注的主要是生物的、心理的因素和产生性爱冲动、性吸引以及某种特定性行为的文化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马林诺夫斯基是性人类学研究的第一位大师 ,他对异域社会性实践的田野考察建构了一种文化差异 ,为的是让人们找到反省本土文化的机会 ,从而做出建设性的自我批评并抛弃掉那些既武断又矛盾的陈旧观念 相似文献
96.
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率的提高并没有减缓女性贫困化的程度,反而使得女性不得不承担市场劳动和家务劳动的双重责任。基于对家庭的照顾责任、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以及职业隔离、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赖三个层面分析贫困女性化的原因,通过研究女性贫困化的内在作用机理,探讨在社会运行过程中贫困女性与社会相互建构的机制, 以期构建适当的社会保障体制,以便缓解女性贫困化,改善贫困女性与社会的关系, 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7.
基于组织内部视角,影响企业专利创造能力的因素具有跨层次的特点,通常领导者通过组织层面影响一般员工,因此构造“企业家素质-组织创新氛围、组织学习能力-员工创新行为”跨层次分析模型,运用SPSS和HLM软件探索四大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企业家素质与员工创新行为显著相关,组织创新氛围与组织学习能力在企业家素质和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四大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跨层次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8.
郑亚芳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6):64-70
清词独特的成长环境使得词体呈现出蜕变的状态,表现为向婉约词风的本真回归,自我情感倾诉与婉丽词体的完美结合,哀感顽艳的审美追求,词体与诗体在内质上的吸收融合,在地位上的并驾齐驱,词派的纷繁与包容等。这一过程中,纳兰容若担负里程碑的使命,以他的创作诠释清词嬗变的过程与发展特质,成为这一时期的词体代言。 相似文献
99.
路遥资源中最为重要的遗产恐怕是他有关生活的苦难哲学。路遥的苦难情结是他崇高思想和人格的如实写照。路遥始终歌咏理想、赞颂劳动和土地,并把幸福真正建立在这一基础上。路遥从来也不轻视独立、敏感的心灵,但却更为看重人民和生活的天地,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才能充分、深入地理解他作品朴实、深沉、炽烈而又壮丽的风格与精髓。从写作伦理出发,即便可以展开和设置小说意义生成可能性或复杂性的角色,这些角色也很容易因为苦难精神的缺失而受到冷落。路遥作品普遍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对自己最熟悉的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生活的有力再现。路遥的苦难意义也许就在“过渡”。回眸路遥,可以说是仰慕文学理想年代的繁华,凭吊文学永远的精魂。 相似文献
100.
对科技精英犯罪如何量刑,分歧在于坚持刑法适用面前人人平等抑或适度从宽。从犯罪互动的角度看,对被告人量刑是国家对犯罪行为的应因性回应的无奈之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追求形式平等,反映刑法的应然性要求,因体现为政治宣示而具有象征意义。刑法的目的之一在于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推动社会发展,学界对此多有忽视。因此,立足国情,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科技精英犯罪区别不同情形适度从宽量刑,符合刑事法规定,且更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