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57篇
民族学   1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168篇
理论方法论   49篇
综合类   1169篇
社会学   40篇
统计学   18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271.
跨文化课程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领域之一,在培养学生国际化素养方面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通识教育跨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并且收效甚微.通识教育跨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于跨文化课程建设是全球化发展的诉求,是推行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授课教师的素养与能力提升,以及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与素质.中国高等学校对跨文化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跨文化课程体系亟待完善,师资队伍需要优化和授课模式需要改革.因此,高等学校跨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应转变观念,加大跨文化通识课程的研究力度;调整课程体系,构建系统的跨文化通识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建立跨文化通识课程教学团队;转变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跨文化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72.
推行哲学通识教育,当务之急就是要积极探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模式.符合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的哲学通识教育应当以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世界,学会做人”为宗旨,应当引导当代大学生成为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灵魂的现代人,应当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思维训练,同时还需要寻找到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73.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的,在规划“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形成了从宏观的、多位一体的角度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毛泽东在理论和实践的互相激荡中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四个现代化”,并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信任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等方针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此外还归纳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阶段性、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和过渡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74.
1954年间,根据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运动的进展形势,中央选举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及时对普选运动进行了指导,并于同年4月15日发布了《对于召开省、市、县人民代表大会的几个问题的决定》。江苏省各市、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于1954年6月中旬全面展开,到7月26日结束。在此期间各市、县均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普选使得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更加巩固。  相似文献   
275.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telephone survey (n = 1,015 respondents) that aims to identify the perceived general family functioning and family resources of Hong Kong Chinese families and their linkage to each other in a rapidly transforming society. The perceived general family functioning of the respondents was average, and the five types of family resources—time, income, human capital,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of the respondents ranged from average to good. The following family resource domains, in descending order, have accounted for significant variance in perceived general family functioning: income, time spent with family, stress coping efficacy, religion, and satisfaction with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ur findings provide empirical support for policy formulation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相似文献   
276.
Social network sites (SNSs) are organized around users who join an internet network to engage in daily discussions and postings. Though research informs us about SNSs usage, no published research addresses the use of social network sites among health science professional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network usage, social support, and general well-being among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This study provides results that identif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p < .001) associated with SNS usage and the variables of social support and general well-being among this study population. These results can inform the use of SNSs in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al programs.  相似文献   
277.
指出文献[5]中定理证明的错误,借助于一个引理,改进了该定理的证明.  相似文献   
278.
对随机Navier-Stokes方程的讨论,通常没有考虑Poisson跳对系统影响.在假设随机的外界环境对系统产生影响的条件下,给出了带Poisson跳的随机Navier-Stokes方程,利用连续鞅的性质,通过公式,Gronwall引理及广义的Gronwall扩展引理讨论了其解的指数稳定性,并给出了指数稳定性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279.
罗默指出,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难以对当代社会中的一些新的经济现象做出恰当的说明和解释。由此,他主张构造一种新型的剥削理论来替代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罗默采用西方经济学方法对剥削理论进行技术重建,用以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80.
现代经济学在研究方法和思想内容上的偏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社会只是一个心理和精神因素主导的系统,经济行为属于心理和精神现象的范畴,所以经济学在本质上不适宜采用以数学为主的研究方法.现代经济学完全基于虚构的"物理世界"之上,其主要假设是错误的.一般均衡理论的参照价值接近于零.现代经济学使用数学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在学术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而过分使用数学的结果是手段和目的的本末倒置,并使现代经济学实际上成为一套以自我欣赏为主的理论.此外,现代经济学还建立在对技术、资本、劳动三者的内涵及其关系的错误理解以及"反事实"界定的基础上.经济学原本是致用之学,应该从对现实的观察中获得思想和结论,并结合心理学探究人类经济行为的心理和精神根源,还应该将道德因素纳入对经济问题的思考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