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2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68篇
管理学   181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88篇
人口学   58篇
丛书文集   458篇
理论方法论   206篇
综合类   2729篇
社会学   442篇
统计学   4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291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53篇
  2007年   286篇
  2006年   316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246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Historically, women’s sexual desire has been deemed socially problematic.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the concept of hypersexuality—which lists high sexual desire among its core components—poses a risk of re-pathologizing female sexual desire. Data from a 2014 online survey of 2,599 Croatian women aged 18–60 years was used to examine whether high sexual desire is detrimental to women’s relationship and sexual well-being. Based on the highest scores on an indicator of sexual desire, 178 women were classified in the high sexual desire (HSD) group; women who scored higher than one standard deviation above the Hypersexual Disorder Screening Inventory mean were categorized in the hypersexuality (HYP) group (= 239). Fifty-seven women met 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both groups (HYP&HSD). Compared to other groups, the HSD was the most sexually active group. Compared to controls, the HYP and HYP&HSD groups—but not the HSD group—reported significantly more negative consequences associated with their sexuality. Compared to the HYP group, women with HSD reported better sexual function, higher sexual satisfaction, and lower odds of negativ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t least among women, hypersexuality should not be conflated with high sexual desire and frequent sexual activity.  相似文献   
102.
While much recent theorizing into affect has challenged the primacy of discourse in understanding social life, this paper is premised on the intertwining of affective experience with discursive meaning. Furthermore, appreciating the entwining of affect and discourse facilitates broader understanding into the illness experience, medical decision‐making and experiences of healing. Today, the biomedical discourse carries particular affective weight that can saturate experiences of affliction. Cultural understandings of disease similarly shape affect that may emerge in affliction. Social meaning, more specifically stereotypes pertaining to identities, interweave with emotion also in the context of medical practice.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s an affect‐laden encounter where the entwining of affect with social assumptions carries important, yet poorly understood, repercussions for treatment decisions and for the furthering of health inequalities. Both the elusiveness and the power of affect that unfolds in relation to discursive meaning rest on the way in which affect dwells in and resounds through the body.  相似文献   
103.
作为21世纪最为重要资源的知识,其作用发挥的的物化.因而研究企业内部知识如何物化、知识物化过程中知识沿节点链的流动以及各种知识流的相互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以轮胎的研发与生产为例,阐述了知识如何由普遍科学知识最终形成物化物的知识物化过程,揭示出知识物化过程中的三种知识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4.
在我国传统的农耕社会,群众性的民俗活动以及亲友乡邻间节日及婚丧嫁娶时的走动往来承载着农民的社会交往,具有 强大的教育和文化整合功能。农耕社会农民之间社交纽带的本质是精神文化纽带而非经济利益纽带。近几十年,我国农村社 会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农民社交遭遇困境,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衰落是重要原因,农村文化建设应该将繁荣群众性文化活动作为 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5.
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盈余管理现象十分严重。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会对公司盈余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文章从实证角度分析了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董事会规模和盈余管理的程度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成反比,但t检验不具有显著性;董事会持股和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的大小都呈反比。根据以上结论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6.
作者通过实地访淡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认同问题、整合程度与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三个方面,对2008年新疆疏勒县的维汉关系进行了调查,并与王海霞、杨圣敏2004年在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的民族关系调查进行了比较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世纪之交新疆维汉关系确实处于良好状态,但评价民族关系的核心指标——通婚率极低,说明良好的趋势非常脆弱.当地居民对维汉通婚的态度较宽容,现实通婚状况与通婚态度的差异说明新时期民族团结工作需要实质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7.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之建构的重要阶段,其基本情态就是"五族共和"。它是一个历史建构过程,包括思想文化领域与政治实践领域的双重认同与整合,同时也表明了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建构过程中的重要历史转折。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五族共和"在理论认识和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严重的现实困境和诸多问题,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之建构仍然面临严重的危机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8.
余育国 《河北学刊》2007,27(1):75-77
人民政协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这就决定了它在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必须也可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在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利益政策整合机制、利益观念引导机制、利益冲突化解机制、利益实现与保障机制中,发挥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09.
当代中国独具特色的政党关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果,创造了世界政党制度发展历史上的崭新模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需要政党关系的和谐。实现政党关系的和谐,需要强化和谐的政治理念,处理好坚持执政党的领导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以及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10.
亲子关系促进工作坊--家庭社会工作的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利用团体辅导技术,专业的社会工作在微观层面帮助改善家庭亲子关系,帮助父母提高与孩子沟通技巧,实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宗旨和目的。在校园社会内部,教职工也面临家庭亲子关系这一家庭与社会问题。本文以一个校园亲子关系促进工作坊案例,解释亲子工作坊实务工作的理论依据与相关研究,表明了社会工作专业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和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