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31.
从2003年开始,中印关系朝着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和更加务实的方向发展。然而,中印之间如欲实现长期的建设性合作的伙伴关系,就应摈弃传统地缘政治观念,消除两国在认知上的误解,同时还应消除边界问题上的误解,公正合理地解决边界问题。从战略眼光分析,两国之间的分歧和竞争并不妨碍双方在具有共同利益问题上的合作。  相似文献   
32.
Olaf Corry 《Globalizations》2020,17(3):419-435
ABSTRACT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crisis requires a grasp of how human society interacts with nature, but also, simultaneously, how the world is divided into multiple societie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s a weak grasp of nature treating it as external to the international – an ‘environment’ to be managed – while environmentalism has a planetary epistemology that occlud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How to break this impasse? While neither Geopolitics nor ‘new materialism’ capture the complex conjuncture of socio-natural and inter-societal dynamics, I argue that Justin Rosenberg’s theoriz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as ‘the consequences of societal multiplicit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opening. If a materialist notion of societal is adopted, ‘societal multiplicity’ allows human-natural and international dynamics to be grasped together. Thus, climate change is not a problem arising exogenously to the international, but something emerging through international dynamics, reciprocally affecting the units, structure and processe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tself.  相似文献   
33.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明王朝内忧外患,财政疲惫,国力日渐衰落,而日本则随着丰臣秀吉统一大业的完成逐渐崛起。以明王朝为中心,建立在封贡体制下的传统东亚国际秩序受到日本的挑战。在此背景之下,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对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琉球王国两属地位的确立,东亚地区中、日两强相争的地缘政治格局逐渐形成。明朝政府海洋意识淡薄,对琉球群岛地缘战略意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对待萨摩藩入侵琉球问题上态度消极,特别是对待琉球王国两属外交的容忍,纵容了日本对琉球群岛进一步扩张的野心,最终导致近代日本对琉球王国强行吞并。可以说,日本萨摩藩对琉球王国的军事征服,预示了明王朝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  相似文献   
34.
地缘政治学概念与地理学的整体性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相东 《东方论坛》2006,10(4):114-119
对地缘政治学概念有不同的理解视角,其中一个重要的视角就是把地缘政治视为世界政治结构和秩序的同义语,等同于世界政治的结构性条件和决策赖以提出和得以检验的国际政治环境。在这种理解下,地缘政治学的内涵表达了地理学整体性的方法。在地理学中,整体性是通过三种研究传统和兴趣达到的:人-境关系的传统;空间与过程的研究;区域地理学的传统。与此相对应,地缘政治学也有三个研究层次:人-境关系的传统;国际政治行为体相互作用的分析;行为体单元分析和国际政治上有意义的事物的空间分布研究。  相似文献   
35.
车辚 《学术探索》2007,(1):114-118
清末民初的云南地缘政治形态包括地缘政治环境、行为、中心、心理、思想和格局等若干方面。中法战争是云南地缘政治形态变迁的转折点,英法两国的地缘政治角逐是近代云南地缘政治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从1884年起,云南作为中国地缘战略区,其地缘政治地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6.
石油在当今的地位远非只是单纯的国际性的大宗商品,而是一种将经济、军事和政治利益集一身的战略商品。石油如此重要,却绝大部分来自于长期面临政治动荡、军事冲突不断的中东地区。中东石油安全问题归根到底是石油供给安全问题。虽然造成中东石油供给安全的原因很多,如恐怖袭击、反西方和激进宗教主义情绪、自然性因素等等,但从资源地缘政治学角度剖析,其根源在于各国对战略资源石油的安全考虑,以及为掌控这一资源而在中东地区实行的不同的对外政策,从而导致了对这一资源控制权的争夺。  相似文献   
37.
印度崛起对中国地缘政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印度是继中国之后又一个迅速崛起的国家。印度崛起对地区和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更是全方位的。印度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也增添了解决南海问题的变数,加大了中印边境问题解决的难度,影响中国在中亚的发展,对中国的印度洋航线和南亚战略利益产生不利影响。印度崛起是中国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38.
中国与南亚能源合作中的地缘政治战略考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能源安全受到国际地缘政治因素的巨大影响.南亚国家与中国和中亚国家特殊的地缘政治战略关系决定了其对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印能源合作除了共同迎接"亚洲溢价"挑战外,更主要的还有地缘政治战略考虑.从地缘政治战略角度看,巴基斯坦对中国在经济上的意义主要是可以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通道;中国与孟加拉国的能源合作要受到与印度和缅甸关系的制约与影响;斯里兰卡是中国能源供应经过印度洋区域  相似文献   
39.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揭示了当今全球秩序的结构性变迁和国际关系之间变量的复杂性,在此背景之下的东盟与东盟国家在政治上存在一定的断裂,并非是一个具有强烈整体意识的共同体。随着美、日、印等国家对东盟的介入,东盟在经贸、文化及南海问题上与中国构成了多元的问题域。在东盟2019年6月推出“东盟印太展望”之后,为了友好构建中国—东盟关系、摆脱外部国际格局的冲击与掣肘,中国应该继续推进与东盟国家的战略对接,同时对底层政治空间释放影响,塑造中国在东盟国家良好的文化观念和政治形象。  相似文献   
40.
薛福成认为,晚清中国陷入了强邻环伺的地缘危机,俄国和日本是中国主要的地缘威胁,中国应当采取多管齐下的地缘对策,即保藩固圉、防俄防日、自强御辱。薛福成的这种地缘政治思想在总体上是微观的,但有着宏观的因子;其中的地缘对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应,主要原因则在于晚清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困境和清政府的自强无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