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6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47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1181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身体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话语体系,它处在一个永恒的流变当中.同时,两性身体作为一种想象体存在,通过“阅读”能指的身体符号所呈现的活动方式、症状等,便能发现它背后隐含的所指意义以及意义的变迁过程.所以,身体的意义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人际关系中建构出来的.新感觉派小说对身体的想象与描写其实是对身体意义的再建构:一方面,这种对身体想象的再建构与五四文本相比体现了由理性追思的个体性向感性享受的公共性的转变轨迹,体现了相对应的身体作为公众话语的特性;另一方面,与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作为革命式公众话语的身体想象相比,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出了作为消费式的公众性话语身体想象.  相似文献   
72.
周庆贺 《南都学坛》2003,23(5):71-73
闭塞的环境,简单、古板的教育,使牧师家庭出身的勃朗特姐妹性格内向;这使她们难以适应社会,生活封闭。经历简单,对人生充满痛感,精神上反叛社会,幻想超现实的自由生活。这些都影响到了她们的小说创作,使其有明显的自传性和强烈的主观化色彩。  相似文献   
73.
陆涛 《东方论坛》2010,(2):37-42
历史上的图像与小说关系就是图像与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字争夺叙事主导权的一个过程,但无论怎样,二者始终是不可分的,共同促进了叙事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现代小说的进一步发展。文学图像化将会对文学的接受和传播带来积极的影响;文学(这里主要是小说)图像化,为我们的叙事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文学或是文学研究将走向一种语-图互文的方式。  相似文献   
74.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作家在<到灯塔去>中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及小说的诗化手法与绘画手法的成功运用,从而揭示使得这部小说在意识流小说衰落以后,仍然能在文坛上绽放光芒的原因.  相似文献   
75.
考察《三国演义》小字注的来源及其功能,认定小字注虽非一人一时所加,但小字注极有可能在罗贯中原本中便已存在。通过一条带有时代标记的小字注,初步分析《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的可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76.
萧红以杰出的讽刺批判艺术,深刻展示了病态、落后与原始的乡土民俗文化,从而使人们从历史、民俗、文化的角度,真正切入中国乡土社会的内部,了解当时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和乡土社会的真相。  相似文献   
77.
通过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反派的分析,阐述了阿特伍德小说对传统哥特式小说女反派塑造范式的颠覆和发展,使阿特伍德把笔下的人物从传统的柔弱变得坚强,从被恶魔化到回归到正常人。并表现出比男人更强的生命力和创造性,指出了小说世界里构建一种新的互补性的和建构型的男女关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8.
罗蕙锡和凌淑华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韩中两国颇具影响力的女作家及画家.她们通过小说表现了对封建思想和男权社会制度的批判,对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追求,对女性独立的自我意识等共同的女性意识.但罗蕙锡着重从启蒙性质的女性主义立场出发暴露女性受到的社会压迫,而凌淑华则从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立场出发,揭示了男权社会制度下资产阶级女性生活以及她们的病态和渴求.在创作手法上,她们分别以中国传统绘画的余白之美和写意手法及西方绘画中的光线和色彩搭配描绘环境和背景,使作品审美价值倍增.  相似文献   
79.
小说创作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通常解释为:"环境是人物展开交往和活动的具体场所。"但在以著名历史人物为原型的小说中,人物与环境出现了复杂的情形,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并不只是人物展开交往和活动的场所,还是人物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著名历史人物对社会环境的改变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斯巴达克思》和《上尉的女儿》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80.
当"救亡"主题转变为"启蒙"的文化策略,小说在晚清被作为改良民智的渠道,承担起开化民智的重任,而被利用的小说却在客观上提高了地位,刷新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观念;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尤其是西方小说的译介,拓宽了对小说文体的认识,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得到更明确的认可;以报刊、出版业为载体,以稿酬制度为推动,小说在通俗化和平民化的道路上,实现了其商品化,中国小说作家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而主体的这种自觉意识成为中国传统小说观念迈向现代化的直接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