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75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463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7 毫秒
31.
歧义是一种语言形式能够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普遍存在于世界各种语言中。一般认为歧义会有碍交流,但如果人们加以巧妙运用,却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更好地达到某一交际目的。文章主要分析了几类英语歧义现象以及歧义在幽默笑话、广告、文学作品中的积极运用。  相似文献   
32.
论述了英、汉两种语言中语用歧义的问题 ,重点分析了含义歧义 ,其主要内容包括量歧义、说话歧义及质歧义等  相似文献   
33.
陕北方言的"嘞"、"口览"、"来来"大致分别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呢)"、"了2"和"来着",但用法上存在不少差异,语法形式和意义别具特色。以结构形式为纲,分别对它们的各种用法及语法、语义作用进行讨论,其内部结构、语气体貌及外部组合的互补分布规律卓然可见。  相似文献   
34.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本身具有多种语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是从多个语义的角度使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马克思使用多语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六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35.
在对出土古文字的研究中,历来都是文字字形的研究重于相应词汇的研究。基于《春秋金文语料数据库》,在对现有春秋金文(可识部分)进行穷尽性的调查之后,离析出其中的量词,就其使用状况加以全面观照,并进行分类分析,归纳出其语法功能与语义特征,以显示量词这一词类在春秋时期的发展脉络,以及在先秦出土文字词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6.
《欢乐居》是首次奠定伊迪丝·华顿文学声誉的作品。伊迪丝·华顿通过戏剧性地再现 2 0世纪初纽约旧贵族与新兴工业社会理想的冲突 ,揭示了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个人悲哀和个人牺牲 ,以及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对人才的浪费 ,对杰出人物的毁灭。女主人公莉莉·巴特就是特定历史时期纽约社会的牺牲品 ,而社会腐败和个人弱点两方面造成了莉莉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37.
《牛津高阶学习词典》从1948年出版以来,迄今为止已经先后经历六次改版。每个版本都各有特色,同时又在已往各版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世界词典编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语法标注在学习型词典编撰中的重要意义,从用户视角出发,综合评述了各版《牛津高阶学习词典》中的语法标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英语学习词典语法标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8.
“个”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与词类的搭配相当自由。“动 个 ……”中“个”后面的成分既可能是一般的可个称的体词性词语,也可能是抽象的不可个称的体词性词语,还可能是表示动作行为和性质状态的谓词性词语。如果“个”后是一般的可个称的体词性词语,大家一致同意“个”为量词,这时的“个”与其他位置上的“个”无异。可是,如果“个”后是抽象的不可个称的体词性词语或谓词性词语,人们的观点不太一致。作者用普通话、方言和古语相结合、印证的办法,得出“动 个 ……”中“个”后无论是体词性词语还是谓词性词语,“个”都是量词,同时也指出这一位置上的“个”在表意上有别于其他位置上的“个”。  相似文献   
39.
从歧义的类型、范围、作用三方面探讨了汉语语言表达中歧义的性质,并从词性、结构不同及施受、领属不明等方面分析了致歧因素,就如何消除歧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0.
歧义现象是自然语言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近年来人们从各个视角探讨其成因、分类、结构及消解等。本文拟从汉语文化语用学的角度重新阐释歧义现象的成因、消解途径,并以借而用之的语用观将歧义的主观使用作为一种语用策略进行讨论,以期对歧义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