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3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97篇
民族学   9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21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921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1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21.
通过研究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探讨可持续植保对消除绿色壁垒的可行性,认为发展可持续植保是消除绿色壁垒的重要策略,并阐述了完善可持续植保体系的具体措施,针对绿色壁垒的具体形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2.
绿色设计中的材料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绿色设计首先要选择绿色材料,使用环境友好性的材料,以减少产品对环境的危害;尽量减少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还可以减少废物的排放量;还要使材料具有循环性,以延长产品的寿命,减少废物,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3.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促进供应链协同减排成为生产和消费领域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在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实践中,不同类型的供应链核心企业在进行减排决策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供应链权力的结构成为影响供应链减排水平的关键因素。本文在一个由两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中研究了不同权力结构下的供应链最优减排和定价决策问题,分别给出了零售商主导和制造商主导的Stackelberg-Nash博弈均衡解,并分析了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单位批发价格、碳税税率等参数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两种供应链权力结构下,当产品的单位批发价格固定时,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都可以促使制造商提高减排水平;但是当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固定时,提高产品的批发价格却不一定总是能够激励制造商提高减排水平;(2)在两种供应链权力结构下,对于低排放行业的制造商来说,提高碳税税率可以增加产品的减排水平,但是对于高排放行业的制造商来说,提高碳税税率反而会降低产品的减排水平;(3)一般来说,零售商占主导地位的供应链中产品减排水平和供应链总利润相对较高,供应链碳排放总量相对较低。最后,与供应链集中决策模式相比,随着产品批发价格的增加,两种分散决策模式下的供应链双重边际效应逐渐增强。数值实验结果显示:在碳税税率的一定取值范围内,这种双重边际效应会使得两种分散决策模式下的产品最优减排水平和供应链碳排放总量均优于集中决策模式。本文的研究可为碳税政策下供应链的协同减排提供有益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24.
构建由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组成的绿色技术创新系统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情形下参与主体策略选择对系统均衡策略影响的演化过程,并借助系统动力学实验方法进行了实验模拟论证。研究发现:(1)在绿色技术创新演化博弈系统所有可能的均衡策略中,只存在三个稳定的均衡策略,其中,绿色产品消费的经济收益和绿色技术创新品牌收益是驱动博弈系统向不同稳定均衡策略演进的重要动力。(2)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品牌收益和消费者绿色产品消费的经济收益是影响博弈演化系统最终向不同稳定均衡策略演进的主要因素。(3)在均衡状态(1,1,1)和均衡状态(1,0,0)下,通过促进消费者采取购买绿色产品策略对绿色技术创新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均衡状态(1,1,0)下,促进消费者采取购买绿色产品策略对绿色技术创新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而提高市场规制强度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意愿的影响效果较为微弱。  相似文献   
25.
随着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各地政府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成为降低环境污染和提高增长质量的主要途径。为了考察地方政府环境分权和竞争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本地—邻地”效应,本文利用非期望产出EBM模型测度绿色技术创新程度,并将绿色技术创新指数引入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最后,结合2003-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空间集聚以及邻近地区的策略竞争效应;(2)环境分权对本地和邻地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呈“U型”变动特征,且现阶段并未跨越分权驱动创新的临界点;(3)环境分权与地方政府竞争的交互效应整体为负,环境行政分权、环境监察分权和环境监测分权等不同类型环境分权采取的策略并不相同;(4)区域环境分权产生的绿色技术创新激励效应存在异质性,中西部地区环境分权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26.
“双碳”目标是我国基于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文章围绕居民碳普惠这一当前“双碳”背景下的热点研究问题,从居民碳普惠的概念、内涵、作用与意义三个视角分别展开分析,提出了对绿色支付、居民碳普惠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对居民碳普惠的框架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了居民碳普惠“一体两翼”的框架体系,并对我国居民碳普惠发展的五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7.
在梳理绿色金融与产业绿色发展的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2012—2017年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绿色金融与产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第一,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绿色发展,产业绿色发展反哺绿色金融成效显著,二者已达到良性共振耦合,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发展阶段经历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阶段到良好协调,并向着优质协调靠拢;第二,上游地区产业绿色发展已形成了区域内合作机制,产业绿色发展迅速,绿色金融与产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自2012年以来上升最快;第三,九省二市绿色金融与产业绿色发展的基础和侧重点不同,二者耦合协调度呈现一定差异,但都达到了良好协调阶段。针对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和产业绿色发展二者耦合协调度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8.
绿色基础设施是自然的生态基础设施和半自然的市政绿色空间的结合,它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在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蕴藏着新的经济增长点.本研究尝试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经济价值评价指标,测算全国各省的绿色基础设施经济价值(2004-2015),探究其区域分布状况,并进一步运用灰色模型预测2016年、2020年和2025年我国绿色基础设施的经济价值,以期提升人们对绿色基础设施的认识,为在城市规划中建设和完善绿色基础设施提供参考,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9.
由材料发展引发的一系列关于建筑装饰设计创新的概念,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更好将建筑装饰设计与材料运用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建筑装饰材料的更新与发展,才能达到将建筑装饰设计艺术、技术结合起来快速发展的目标。从建筑装饰材料发展的历史入手,分析建筑装饰材料使用现状,结合材料特性、绿色环保、智能材料、节能材料、低碳等角度对未来材料的可能性发展方向及其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进行探讨,总结归纳材料发展对建筑装饰设计影响的一般性规律,促进建筑装饰设计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营造宜居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30.
Financial policy impacts on a range of social issues such as poverty alleviation, education, pollution control, etc. Making good use of financial policy and applying innovation to existing financial systems can generate positive outcomes for society.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 case of green credit policy in China. This policy was jointly announced in 2007 by finan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ors. According to this policy, banks were encouraged to give more loans to environmental friendly companies than to others. Such polic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and it became a more formal document entitled ‘Green Credit Guideline’ in 2012. This guideline included a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on green credit and specified several requirements at practical levels. Despite the great success, challenges of implementing such policy still remain. First, information about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s insufficient; second, market incentives for green credit policy are not high enough; third, most banking staff lack knowledge and capacity to handle environmental affairs. Nevertheless, this case still sheds light on how financial policy innovation drives social changes. The key is to identify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ocial issues and financial issues, and then to make a business case that creates pressures or incentives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is requires a market wher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st is appropriately priced and internalized to those who generate it. Ideally, financial policies should help shape such a market so that society can share values created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