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12篇
社会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通过分析比较清代以来人们对《镜花缘》的评价 ,并进行主题学和叙事学方面的研究 ,认为《镜花缘》具有独特的文学史地位 ,不可用今人纯文学的观念来看待。认为《镜花缘》小说中“炫才”内容常被评论者所诟病 ,实际上这是以才学为主干来表达主题需要的叙事策略 ,其主题内容是人生理想境界的金字塔 ,成为沟通古代与近代的“寓言”。  相似文献   
122.
《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的情节骨架是模式化的童话叙事结构。运用格雷马斯动素模型和语义方阵模型对《加勒比海盗4》的叙事结构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迪斯尼大片通过电影文本来构建叙事表层结构的艺术特征,探究了作品深层意义下经典童话在文化工业时代的内涵和寓意。虽然包裹着奇幻的外衣,但深层意蕴展现的仍是西方主流价值观,即人类善恶观的个体指征。《加勒比海盗》通过多媒介符号的视觉呈现激发受众的想象力,将艺术形象推向极致。  相似文献   
123.
分析霍建起导演的影片《暖》可以看出,在叙事时间与经验时间的缝隙里插入的叙事声音,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故事的基调。本文以女性主义和叙事学为理论支撑,解剖其"温情"后面的残酷。  相似文献   
124.
罗兰·巴特借助浯言学的分析模式提出了大众文化的“神话学”符号分析方法,开创了大众文化研究的符号学模式、巴特认为大众文化就是流行神话,而这个神话是一个二级的符号体系。其通过含蓄意指过程,将历史自然化,偶然永恒化,旨在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得以伪装和遮蔽。大众文化的“神话学”符号分析就是要通过“去神话”或“解神话”将这种隐蔽的意识形态揭露出来,从而达到对于神话的本质及其真实内涵的批判与认识。  相似文献   
125.
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一书不愧是电视剧叙事理论的开山之作。它立足于深广的学术视野,有着坚固的理论支点,能够在多学科比较中确立电视剧叙事的艺术特质,从而建构起严谨的电视剧叙事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6.
沈从文的小说由一个生活的勘探者、城乡社会中那些表征着善美与丑恶的日常伦理生活事件、淡淡的忧伤情调、抒情幻想性写实方法、新人和新生活重造的叙述动机构成了伤怀善美的叙述形态。这种叙述形态中包含着葆有和恢复人的善美自然品性,形成自由与自约、尊重与宽容、爱与信的人伦关系,以保障人的感性生命的自由展开和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生存的感性—伦理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27.
所指与关涉     
符号有形式和内容;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体。符号在运用中必须有对应物体,才能够具有实用价值。符号的对应物体就是“关涉”。我们不应当把所指和关涉相混淆;应当区别符号的结构与符号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8.
读图与接受:《罗拉快跑》表意系统的符号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片的表意系统,是伴随着影片成为本文这一动态过程而生成的。阅读影片本文,接受影片表意,都有着不同于文学作品的电影性。非天然语言的电影符号是影片本文表意系统的基本单位。在《罗拉快跑》这一影片本文中,开放的叙事结构使影片表意系统中的电影符号具有了丰富的表意性。“读者”与开放的叙事结构进行交互,追求其个人意愿在叙事时空和结构中实现的可能性,《罗拉快跑》正体现了这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9.
《尼加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家》是阐释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的经典之作,它是运用符号观点的文化定义对巴厘历史文化与现实所作的文本式阐释。它以一个容纳意义的文化符号系统解构巴厘文化,从而将巴厘古文明中的“尼加拉”在现实的广阔图景中挖掘出来,全景式地再现于人类学家的民族志写作之中。  相似文献   
130.
从叙事学的角度研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我们可以把握纳莉·丁这一关键人物的言语策略和围绕她而展开的结构安排,从而发现作品持久的魅力正是来自于作者在形式上的创新追求和对19世纪上半期,即英国资本主发展时期各个阶层之间矛盾冲突的真实描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