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14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64篇 |
人口学 | 18篇 |
丛书文集 | 745篇 |
理论方法论 | 164篇 |
综合类 | 4150篇 |
社会学 | 58篇 |
统计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115篇 |
2013年 | 135篇 |
2012年 | 230篇 |
2011年 | 307篇 |
2010年 | 345篇 |
2009年 | 496篇 |
2008年 | 718篇 |
2007年 | 1093篇 |
2006年 | 811篇 |
2005年 | 487篇 |
2004年 | 95篇 |
2003年 | 85篇 |
2002年 | 72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科学发展观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指导我国正确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进程的行动指南。从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把握经济发展走势,走科学发展道路、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论证。 相似文献
992.
陆学艺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1-8
党的十七大在把促进社会和谐列入本次大会的主题的同时,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新的任务,报告特别论述和提出了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产生与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和谐社会的建设赋予了社会建设丰富的内涵,同时指出了建设的重点,其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93.
德-法整合与社会和谐——基于黑格尔法哲学理论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桂波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1):25-28
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中,自由意志是法的出发点和主体,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作为法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抽象法、道德和伦理,是自由意志由低到高、由自在到自为的发展过程。因此,道德、法律、伦理都是自由意志定在的不同形态和不同阶段,它们的辩证运动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和辩证过程。由自由意志与法的精神的内在关联以及法与德的有机整体性可知,社会治理的合理性,不是抽象的德治或抽象的法治的合理性,而是道德-法律、德治-法治的生态整合。 相似文献
994.
论弱势群体的自我价值实现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世艺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6-10
弱势群体的自我价值实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弱势群体问题的性质决定了体制改革是促进弱势群体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公正分配教育资源、努力改善弱势群体的创业条件、理性关怀与励志教育并重是弱势群体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95.
构建和谐社会包含、体现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既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命题的现代回应,更是对未来理想社会预设的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不仅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而且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设想。 相似文献
996.
农民在我国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国民的主体,农民问题的解决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没有农民的快乐就没有整个国民的快乐,没有农村社会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财富不一定意味着快乐,经济增长率和社会整体快乐程度并不绝对成正比。切实解决“三农”问题,适当增加在失业、养老、病残救济、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投入,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实行“国民待遇”,加强对包括农民在内的公民教育,可以说是解决农民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97.
理性思维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思维导向。理性思维有助于正确地解读和谐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它也带来了思维方法的具体变革——从虚幻思维转向务实思维、从孤立封闭思维转向开放思维、从非此即彼思维转向辩证求同思维、从激越狂热思维转向绿色思维。 相似文献
998.
本文阐述了现有的环境会计理论基础,即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经济的外部性理论、资源寿命周期理论、物质流转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义与贡献,分析这些理论在新形势下作为环境会计理论基础的局限性。同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文章还提出了环境会计新的理论基础——和谐理论,并以和谐理论为指导,设计了环境会计和谐理论的计量模型,创新了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理念,以期为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99.
陈怀平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88-93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分析了和谐思维的本质特征、构建原则和构建路径。分析表明,和谐思维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提升和思维致向,具有系统和生性、求同存异性、动态平衡性和主次层级性等本质特征。在和谐思维建构中,必须坚持科学性、人本性、实践性、系统性和超前性等基本原则,同时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为基础,全方位、立体式推进和谐思维建构,从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00.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宽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14-18
城乡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不管是对于“和谐”还是“发展”,都构成巨大威胁。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尽快建立或完善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和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制度,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