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3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267篇
理论方法论   80篇
综合类   1432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里,会计信息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完整,才能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严重,危害较大.本文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探讨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2.
<金瓶梅词话>存在一种"五果五菜"用菜礼制,它是由五种干果、五种肉食组成,是当时社会流行的一种饮食风尚,这在明代人所撰的史料、笔记、地方志及小说中都有大量描述.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明朝统治者政治上的提倡,历史上的承继,明代经济生产方面的特征等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3.
在越地民间流传的徐文长传说是对徐渭历史形象的演绎 ,更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表达方式。其中大量存在的内容复杂、形象暧昧的传说是民间文化性格的对象化显现 ,也是底层百姓的一种精神体操。在民间文化视野中 ,徐渭已经成为了一种历史风物 ,是民众历史情感和于越民间文化性格的对应物。  相似文献   
114.
职业伴随着劳动分工而产生,职业教育则是近代大机器工业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对职业教育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以不同的名称表述,赋予不同的功能。"五四"时期职业教育的多元共生,反映出人们对职业教育概念、功能的不同认识,这也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跨越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5.
从单一的公有制 ,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以及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典范之一。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既有社会一般规律的要求 ,又有自身特殊国情的因素 ;既有理论的、实践的原因 ,也有制度的、体制的诸多方面的根据  相似文献   
116.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通过毕业生“双向选择”而不能被社会用人单位接纳认可的学生群体。我们的教育应该使每一个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因此 ,重视弱势群体 ,了解其特点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解决他们当中存在的问题 ,已成为高等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前提 ,也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之才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17.
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尤根·哈贝马斯的规则观涉及三个理论问题:遵守规则的条件、规则意识的产生和规则正当性的辩护.他把主体间性看作是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离开了主体间性,就无法知道某人是不是在遵守一条规则;离开了主体间性,就既不能形成"规则意识",也不能从"规则意识"中发展出"原则意识"、分化出"价值意识".离开了主体间性,更无法为规则的正当性提供辩护.哈贝马斯之所以关注规则概念,是因为他关注这样三个实践问题:"区别于自然现象的社会现象的研究何以可能?"、"现代社会中真正自由的人格何以可能?"、"现代社会制度的合法性辩护何以可能?".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哈贝马斯用他的交往理性概念来扬弃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把康德关于"无规则即是无理性"的观点和哈贝马斯的"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的观点综合起来,可以得出"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理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8.
郑杰文 《齐鲁学刊》2001,(3):98-102
我国古代的经学,由西汉今文经学到东汉古文经学,到魏晋“王学”,到南北朝隋唐疏注之学,到宋明义理之学,到乾嘉考据之学,经过了四次振荡式发展。造成经学振荡式发展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文化需求的阶段性变化、实现儒学社会价值与追求儒经学术品位的矛盾,以及经典文本特点(主要是文词的多义性和句义的可扩展性)这三点。经学振荡式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国学研究,必须贴近现实,面向社会,为大众服务。  相似文献   
119.
本文对纽曼<大学的理想>的写作背景和思想主旨进行了简要介绍与分析,肯定了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品格陶冶、理性训练,师生共处在学生培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等观点,同时指出了纽曼"为知识而知识"、大学不具有学术研究职能等现点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0.
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在西方启蒙时代初期,人的主体性观念是以人的理性为基础建立的,人的理性与西方传统的上帝(超感性领域)观念相互交织,共同构成西方近代社会人的主体性观念。尼采的"上帝死了",打破了西方社会人的主体性观念的内在和谐,虽为人的存在注入了生命活力,但由于尼采彻底抛弃了西方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及近代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致使他的以强力意志为基础的主体性哲学陷入反理性主义泥潭而无法自拔。挣脱了传统制约的现代西方人的主体性观念在为西方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彻底打破了人与世界、现代与传统的和谐,从而使现代西方人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海德格尔认为,应把人的主体性确立在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及现代与传统的内在和谐的基本范畴内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