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1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3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267篇
理论方法论   80篇
综合类   1431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30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最主要历史性贡献:一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全国的指导地位;二是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新的实际的结合;三是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四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92.
赵杰 《齐鲁学刊》2008,1(2):104-107
对于目前各种公共利益和资源的侵占行为分析其原因是十分必要的。从常见的占道模型中,我们会找到侵占公共利益的行为存在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这些原因主要有:公共利益事实上的产权模糊或不明晰,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其控制的公共利益管理不善甚至监督不力、责任不清、责任被淡化,我国民众整体的法律意识水平不高甚至个别人法治观念淡薄,社会转型时期的公共利益供应不足等。  相似文献   
93.
福柯生存美学的历史差异性原则不仅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美学和文论的普遍性(普遍有效性)原则,而且还更加广泛地影响了后现代主叉文论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等流派,让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美学解构而逐步走向历史、社会的雏度和日常生活的边缘地带.不过,由于它把美、审美和艺术的历史——社会的差异性与它们的普遍有效性完全对立起来,从而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在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社会历史差异性与普遍有效性的辩证统一,把文论与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紧密结合起来,建构起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审美意识形态论.  相似文献   
94.
本文界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属性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农业文明的典型形态 ,并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特征 :源远流长 ,从未间断 ;多元共生 ,交融互动 ;农耕主体 ,农、牧互补 ;融汇吸纳 ,多重开放 ;人文精神 ,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95.
关于我国妇女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我国 5 0年来妇女就业问题的回顾与理性思考 ,就未来在妇女就业问题上应采取的对策 ,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6.
Recent sociological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ideology of multiculturalism, after having been adopted as official policy in many countries, has generated more negative than positive effects (fragmentation of society, separation of minorities, cultural relativism).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ossible alternatives to multiculturalism, asking whether the path of interculturality can be a solution or not. The idea of interculturality has the advantage of stressing the inter, namely what lies i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But it does not yet possess a conceptual and effective means to understand and handle the problems of the public sphere. To go over the failures of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fragilities of interculturality, a lay approach to the coexistence of cultures is required, which is able to give strength back to Reason, through a new semantics of inter-human diversity. The author suggests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al reason’, beyond the forms of rationality already known. To make human reason relational might be the best way to imagine a social order which is able to humanize the globalizing processes and the increasing migrations.  相似文献   
97.
蒙云龙 《北方论丛》2015,(4):142-145
生态、潮流、反恐、普世等问题已异化为西方意识形态扩张的现代性路径;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弱化、新媒体发展和普及等方面着力分析西方意识形态扩张现代性路径的诸多原因,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交往的主动权和影响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惠民建设等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98.
Abstract

The central concept of Western Enlightenment is scientific reason. It cat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ty, but itself contains a series of paradoxes: between “ought” and “is,” between necessity and freedom, between universality and historicity, and so on. The impact of Enlightenment reason on China was negative in that it generated a superstitious belief in the omnipotence of scientific method and in Western experience and political principles. Consequently, Chinese liberals were unable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Western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local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als of Enlightenment modernity an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real-life politics. At the same time, they were unable to identify the rational and non-rational elements in Western modernity or to develop what was useful and discard what was not. The real value of the Enlightenment lies in its spirit of reflective criticism. It is, therefore, an unfinished business in terms of eliminating superstition and dogma.  相似文献   
99.
以胜芳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为例,通过对古镇旅游资源的分析评价、SWOT分析、古镇旅游发展目标与战略等问题的分析,扼要阐释了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00.
刘红燕 《河北学刊》2012,32(1):115-118
农民工合理有序的社会流动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具有特殊意义。然而,目前农民工的社会流动绝大多数只是水平流动,缺乏跨越阶层边界的向上流动。因此可以说,当前的农民工社会流动已陷入困境。转型社会背景下的二元化制度及其惯性、农民工整体人力资本弱势以及社会资本缺乏是造成流动困境的主要原因。欲突破农民工社会流动困境,必须改革与创新制度、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推动农民工组织化建设、规范政府职能,同时还应加强执行能力的建设、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