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73篇 |
免费 | 153篇 |
国内免费 | 6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6篇 |
民族学 | 113篇 |
人口学 | 103篇 |
丛书文集 | 724篇 |
理论方法论 | 193篇 |
综合类 | 3150篇 |
社会学 | 165篇 |
统计学 | 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54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50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75篇 |
2015年 | 91篇 |
2014年 | 206篇 |
2013年 | 211篇 |
2012年 | 259篇 |
2011年 | 362篇 |
2010年 | 276篇 |
2009年 | 266篇 |
2008年 | 255篇 |
2007年 | 329篇 |
2006年 | 294篇 |
2005年 | 301篇 |
2004年 | 270篇 |
2003年 | 277篇 |
2002年 | 244篇 |
2001年 | 195篇 |
2000年 | 141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源流,在当代,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又具有了新的理论起点与涵义。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主体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同时又是其在当代我国改革实践中的发展与创新。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实践价值指向便是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在伦理意蕴的观照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42.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沃勒斯坦创立的世界体系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反响。作为历史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把世界体系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丰富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沃勒斯坦在重建世界体系的努力中陷入了悲观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困境。现从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思想渊源入手,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审视世界体系理论的当代价值和内在困境,从总体上把握世界体系分析范式的合理内核和内在启示,进而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生命力。它为全面认识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也为全球化背景下探寻适合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现代化模式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进程可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演变的加速发展阶段(1978~1991年)、产业结构演变的深化发展阶段(1992~2001年)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提升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不高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不够仍然是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需要全面提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44.
马小朝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72-76
加缪在表现反抗荒诞时,彰显出的自由选择基础上的道德责任,使加缪文学作品的历史理性主义批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从抽象的历史置疑衍生出了具体的自我审判。自我审判往往借助"阳光"、"灯光"、"镜子"等艺术意象得以充分表现。自我审判扩展到全社会,酝酿出的针对自我和社会的双重审判,终归又扩展、延伸了社会历史批判的广度、深度。 相似文献
45.
胡现岭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2):5-8
胡绳对以史料见长的史家一贯持批评态度,认为他们的工作只是停留在史学研究的初始阶段,但这并不表明他不重视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而是提出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史料工作,在对史料进行考证的同时对其价值的高低做出评判,强调史料要为观点服务。 相似文献
46.
我国是一个花卉文化极其繁荣灿烂的国度,无论是园艺种植、花事观赏,还是文学、艺术创作都极为丰富繁盛。我国花卉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先秦的始发期、秦汉至盛唐的渐盛期和中唐以来的繁盛期。从审美认识水平着眼,我们将这三个阶段分别称为“物质实用时代”、“花色审美时代”和“文化象征时代”,三个阶段间呈不断累积演进之势。我国花卉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着我国自然条件、社会文化广泛的历史基础。我国地大物博,植物资源丰富,给花卉园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国发达的农耕文明对花卉园艺生产促进良多。我国传统士大夫阶层构成了花卉文化创造的主力,无论是外延的拓展,还是内涵的提升,都主要得力于他们的奉献,也主要体现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文化理想。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崇尚自然的文化观念对花卉观赏的影响从来都是正面、积极的,历史上从未出现其他民族那种基于特定教义对花卉使用的严格限制,西方中世纪普遍禁止那样的现象。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花卉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决定了我国花卉文化的民族风格。我国观赏花卉以我国原产的木本和经济应用品种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名花、名树体系。我国人民比较重视自然生长、园艺种植的植物生姿,特别欣赏植物的生机天趣,西方社会那种花环、花冠等采结献赠为礼的方式在我国并不多见。在花卉象征上,我国士大夫阶层最终形成了“比德”、“写意”传统,即通过花卉形象寄托人的道德品格和高雅情趣,体现了我国崇尚伦理道德的文化精神,与西方花卉象征多具宗教意义颇有异致。我国花卉象征中的吉祥寓意,体现着我国民众独特的幸福观,有着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系统“花语”。 相似文献
47.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人们为纪念司马迁,特地在陕西省韩城建造了一座祠庙,名为"汉太史司马祠"。祠内现存古今碑石一百余通,内容涉及司马迁的人品与人格、司马迁祠墓的历史变迁、修缮祭祀活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评价,以及《史记》相关篇章中的名言警句等,是研究司马迁、《史记》、司马迁祠庙的珍贵财富,价值甚大。 相似文献
48.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道德建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初步探索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的复兴与推进阶段、新世纪以来的完善与创新阶段.我国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总结这些得失,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当前进一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9.
洪迈在《容斋随笔》一书中多有对历代史书的评论,通过这些评论我们可以看出洪迈的历史编纂思想。他强调在撰写史书时要坚持"据事直书"的实录精神,并且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之上"去粗取精",同时对史著语言提出了自己"精益求精"的要求,最后回归于"辨明正统"的编纂原则,实现其作为一位优秀封建史家的历史诉求。 相似文献
50.
对马克思主义作人道主义的理解,在当下的学术界和政治生活(意识形态)领域还颇有市场。尽管这种理解有其现实必然性和必要性,但人道主义的理解方式在总体上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有限的、确定的意义上可以承认人道主义的合理思想,但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只能降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模糊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