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6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89篇
管理学   16篇
民族学   113篇
人口学   103篇
丛书文集   724篇
理论方法论   193篇
综合类   3150篇
社会学   165篇
统计学   3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206篇
  2013年   211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362篇
  2010年   276篇
  2009年   266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329篇
  2006年   294篇
  2005年   301篇
  2004年   270篇
  2003年   277篇
  2002年   244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从新闻学的视角探究伤痕文学出现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伤痕文学具有新闻的宣传意义和揭露功能;伤痕文学充分吸收了新闻报道真实性的特点;伤痕文学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真实信息的迫切要求;伤痕文学的出现加剧了文学的新闻化和事件化。  相似文献   
992.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领域,关于社会心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运用就是其重要理论创新。他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社会心理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和阐发,不仅阐发了社会心理的唯物史观特征,还分析了其重要作用。他借助宏观历史、微观生活以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等三重维度来从理论上分析和阐发社会心理;同时,他还从掌握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重视社会心理建设、培育无产阶级的阶级心理等维度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包括重视社会心理建设、掌握人民群众心理诉求、运用社会心理分析方法等具体内容,这些都为新时代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双重向度关注社会心理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93.
学风问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着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党的组织以及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学习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改革开放以来,学风不正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和大行其道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加强学风建设有利于人们树立和坚持唯物史观,有利于人们科学地看待中国革命的历史,也有利于驳斥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歪曲和诬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不良学风。  相似文献   
994.
简述了历史气候研究的对象、主要内容及关键问题、发展态势与近期研究热点。历史气候是一个由地理学、气象学、历史学及其分支与相邻学科交叉而来的学科领域,其研究对象为气候的历史,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历史气候重建、时空规律检测与诊断,以及影响分析与适应等;历史气候研究正呈现出区域尺度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深度结合,以及气候变化重建、时空规律揭示和影响适应研究间的深度交叉的态势。  相似文献   
995.
司马迁撰写《史记》,以黄帝为首,其中体现的黄帝观影响后世深远,值得专门研究。学界研究黄帝,多以司马迁的记载为基本材料,但目前尚未见到专门研究司马迁黄帝观的论著。根据司马迁《史记》文本,从材料出发,用历史学方法归纳、概括司马迁黄帝观的内容,分析和揭示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有助于今人科学认识历史上的黄帝观。研究认为,在司马迁之前,黄帝只是神话传说,司马迁一变而为正史实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的书写形式,完善了中华文明史系统;从司马迁描写的黄帝看,黄帝实有其人,有家有业,有家人,有后裔,而且有生有死,“黄帝崩,葬桥山”,传说中的人物由此变成了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而和司马迁同时的汉武帝却惑于神仙方术,相信黄帝铸鼎飞升;司马迁的黄帝观以理性的描述内容,抑制了当时一些人神秘化历史人物的消极倾向.司马迁在描述中还隐含了道德史观在内,在他看来,黄帝之所以做出了杰出历史贡献,是因为黄帝“修德”;所以,司马迁表彰黄帝就在“彰明德”。这一观念,延续了西周以来的道德史观传统,更加凸显了道德在历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直被视为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精辟剖析重大历史事件的科学典范。马克思在运用唯物史观原理探析路易·波拿巴一步步走上复辟之路的过程中,除了肯定物质生产的决定性作用之外,还将政治斗争、意识形态、作为历史主体的群众与个人等因素纳入归因范围,强调是物质经济关系的客观决定性动因与“现实的个人”的意志愿望以及个人背后强大的阶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路易·波拿巴政变的发生,表现出较为完整的历史合力思想。《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正确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辩证发展过程,蕴含了历史合力论萌芽,是唯物史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历史合力论是恩格斯对马克思本人和自己一贯思想的更为系统与完整的总结与提升。  相似文献   
997.
以伊春重点国有林区为例,梳理了我国林区管理体制变迁“分—合—分”的历史脉络,并结合历史制度主义范式划分为两个关键时期,以探究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变革背后的逻辑。研究发现,其变迁机制呈现出多层次、多主体互动等特征,本质是在新发展形势下对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框架的重新调整。制度变迁萌生于宏观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伊春两次管理体制变革背后是截然不同的路径和特征:在第一次转型时期,路径依赖效应弱而由基层行动者产生的行动压力较强,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第二次转型时期,路径依赖较强但国家行动者强势介入,为强制性制度变迁。最后,在建立改革历史观、结构观和动态观的基础上,要正确认识“合—分”的本质、树立改革的动态意识及形成改革的行动者思维,从而推动改革再深入,助力东北再振兴,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相似文献   
998.
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具有社会、历史双重维度,是一种社会历史范式下的道德研究。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从早期人生理想确立,经唯物史观这一实现路径,到最终实现道德理想,是一个完善的过程,不存在认识论的断裂,也不存在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的对立,更不存在道德虚无主义和反道德主义问题。在社会历史范式下,可以厘清马克思道德思想从道德批判到道德理想、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明晰马克思道德思想与社会历史的密切关联性、与社会现实的语境相关性以及理论层次的变动性等特点,还可以透过道德这一视角,看到马克思对人真正成为历史自觉主体的理论向往。  相似文献   
99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维护中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在西方国家,金融资本是支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体,也是支配信用的主体。信用推动了资本集中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金融资本的剥夺性积累也在信用中得到放大和强化,这造成了产业萎缩、债务膨胀以及二者相互加剧的困境;金融资本借助国家信用摆脱这种困境的努力,又进一步加深了这一困境,使西方社会在产业萎缩和债务膨胀相互加剧的陷阱中越陷越深;在陷阱中越陷越深的挣扎催逼着西方金融资本主义走上激进和暴力化的道路,而这一道路将把金融资本主义引向崩溃。金融资本主义的崩溃是西方社会真正的系统性风险。中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现实路径在于: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导向,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基础上巩固国有金融机构在金融运行中的主导地位,金融运行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目的,避免剥夺性积累逻辑支配金融运行。

  相似文献   
1000.
互文性将文学文本置于与其它文本自由对话的批评语境中,极大地丰富了文学批评的范围。文章以互文理论为基点,发掘萧伯纳戏剧作品的标题与《圣经》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以及他人剧作等前文本之间的互文关联。互文视角下萧伯纳戏剧作品的标题具有作为行文主线、揭示中心思想、重塑经典人物以及渲染作品气氛等作用,所以说萧伯纳不愧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