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53篇
理论方法论   46篇
综合类   995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赛珍珠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崇尚和维护传统儒家文化.在她的自传<我的中国世界>中,就能看出她对儒家宗法伦理观和礼制下所产生的以德化人的"人治"学说的推崇以及对西方社会法治模式的态度.  相似文献   
872.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领导人历来都相当重视马列经典著作的学习。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学习马列经典著作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党的继续学习具有重大启示和借鉴意义:在学习维度上,坚持制度化学习与自主化学习的有机统一;在学习路径上,坚持文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有机统一;在学习理念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873.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重语言形式,轻语言功能;重教轻学,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因材施教与学生异质的失调等有效教学的现实羁绊。正确、准确践行英语课堂学习自主性、改变教学观念、优化英语教学方法、丰富教师信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74.
清代调处息讼制度在清代纠纷机制解决研究体系中地位重要,得到了学界极高的关注,但既有的研究在考察调处制度的基础上关注经济层面过多,对精英群体的理念与叙述过多关注,忽视精英秉持的意识与民众意识之间的关系。因而,在对既有研究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将清代调处息讼制度整体纳入思想史的视角之下,意在体现一种不同的研究视角。文章从历史基础溯源、社会结构基础及思想文化考察三个角度为出发点,并着重考察在传统社会中生成的调处息讼意识是如何由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向普通民众间传播的。  相似文献   
875.
库切是文学的自由言说者,自由,是理解库切和其作品的一个重要基点。《耻》是库切表达自由观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作品,通过对动物权力的关注和对浪漫主义的追求,从侧面表述了库切的民主自由观,烘托了其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之情。但受现实的影响,其民主自由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的残缺性。  相似文献   
876.
从系统工程视角探究我国企业形象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IS(企业形象塑造)作为企业识别系统,可使企业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传达给服务者和服务对象,并促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与价值观.CIS战略作为企业形象识别统一的战略计划,重点解决的是企业形象力的问题.它们对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提高员工的凝聚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企业对CIS的接受和运用上,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认识上和实践上尚存在误区和盲目性.实施CIS战略,应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把CIS提到系统工程的高度,使企业形象战略策划与实施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77.
邓小平"先富"与"共富"思想的实践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分配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正确处理收入分配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以及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理论.这一创新理论正确地指导了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我国找到了一条通向共同富裕的途径.  相似文献   
878.
哈嘉莹 《河北学刊》2005,25(4):116-119
“生态伦理”主要思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它起源于现代工业文明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及其引发的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庄子的自然人本精神是以尊重生命、追求人的自然本性为主要特征,它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文明对人的自然性的冲击所带给人们的不幸。在今天看来,庄子的自然人本精神在很多方面与生态伦理观念都是相通的。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将对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79.
通过阐述研究型大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精神内涵,结合当前实际,提出我国在创建研究型大学过程中应有的理性准备,即首先是基于观念层的准备,确立追求卓越的精神气质;其次是在制度层面上,着眼于营造有利大学发展的公平竞争的环境;再者由国家积极投入,为夯实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基础,做好物质准备。  相似文献   
880.
张载的哲学思想具有原创性,通过文献分析与比较论证,对张载独特的诠释学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张载的诠释思想集中体现为“心解”二字,“心解”具体表现为“濯去旧见以求新意”的诠释目的,张载以“濯旧求新”的模式实现对孔孟之说的传承,他从观书和求理两个角度强调了求新的必要性,“开昏蒙”是求新的直接目的,朱熹对张载这一诠释目的十分推崇,多次阐释这一思想;张载以“心解则求义自明”为诠释原则,他认为心有“天心”“地心”之别,其中“人心”是张载心论的主体,具有德性之心与知觉之心的二重含义,“心解”中的“解”是“心”的知觉能力,合“德生之知”与“见闻之知”才能“求义自明”,通过“德性之知”收摄“见闻之知”形成“自诚明”,强调宏阔的“天人合一”宇宙意识,建构细密的“致知穷理”的知识理性;以“心解”为基础,共同指向张载“为往圣继绝学”的治学理念与人生抱负,可见他的“心解”诠释学既是一种认知性的理论,又是一种指向个体自我修身的实践理论,其从继承性、创造性、延展性方面提升了孔孟以来的儒家文化,更是在身心实践上对圣贤意志的体贴与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